第382章 星际采集3(2 / 2)
及整理行囊,只能随手带上最重要的物品,承载着人类文明最后的火种逃离故土。
在之后的数百年里,这些飞船像孤独的蒲公英,在浩瀚星海中漂流,直到寻找到这片宜居的新星球,才让漂泊的文明得以喘息、安定下来。
这片星球与母星有着本质上的天壤之别,最令人称奇的特征,便是除了寻常植物,还遍布着能与生命产生奇妙共鸣的“能量植物”
。
经过数代人在生死边缘的试错与探索,一个关乎生存的规律逐渐清晰:男性若食用能量植物,有机会觉醒操控元素、强化肉体的战斗异能,成为守护族群的武师。
而女性则可能觉醒炼药、炼器、能量提取等天赋,成长为维系族群运转的灵师。
得益于这颗星球上繁茂得近乎野蛮的植被,以及随处可见的猎物资源,采集与狩猎顺理成章地成了主流生存方式。
这种生活模式背后,还隐藏着更为现实的考量:不同星球的土壤成分差异悬殊,跨星球移植植物本就是耗费海量资源的工程。
要让母星作物在这里扎根,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让科研人员深入剖析土壤肌理,再针对每种植物、每个星球的土地特性,配置不同配比的植物营养剂。
连普通植物都难活,更别提娇贵的能量植物了,那简直是难如登天。
更何况,即便成功种植,能量植物也需经历三个月的培育期,才能在之后的十天里收获。
而野外采集,这三个月零十天里,每一天都能有新鲜收获。
如此对比,野外采集不仅成本低廉,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收获期,自然成了更优选择。
这让夏天不禁想起原始的非洲部落——当自然资源丰沛到触手可及,人们往往便失去了展农耕的动力。
日复一日地在采集与狩猎中循环。
就像那句俗语说的:“越贫瘠的地方,做食物的过程越复杂。”
当生存所需唾手可得,精细化的创造反而成了多余的点缀。
更令人唏嘘的是,人类在星际迁徙与艰难适应的过程中,遗失了太多母星的珍贵传承。
初到这片土地时,所有人都在为觉醒异能、提升实力而拼尽全力,谁还有心思琢磨美食的滋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