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洛阳夺嫡之争三(1 / 2)

加入书签

元向宏死的很惨很惨,当他仓皇出城时,京兆府的衙役立即拦住了他,为了抢功劳,洛阳禁军、京兆府的衙役和金吾卫近百人围杀了元向宏一家老小和随行的十余名护卫。据说元向宏的身体被剁成了好几段,分别由禁军、京兆府衙门、金吾卫拿去领功。而元家的大东家元向雄却不知所踪,没了下落。坊间传闻,这位元家的大东家,在皇子李从荣聚集人马包围皇城时,已经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由洛水出洛阳城,失去了踪迹。

冯满和孔聪不由对这位元家的大东家心生敬佩,看来从一开始,元家的这位大东家就对李从荣的造反大业不看好,早早为自己留下后路。更绝的是,这位元家的大东家还将自己的亲弟弟抛出去转移目标,毫不顾念兄弟之间的亲情。

用孔聪的话来说:元向雄是个狠人!整个元家上下近百口,他只带走两个儿子,连妻妾女儿都不管!

元家剩下的亲属、家丁、护院,因为家主附逆造反,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杀,十五岁以下的押送至青州卖身为奴,女眷全部充入营妓。在洛阳风光无限数十年,三代富甲一方的元家终因夺嫡之战,惨淡收场。

几天后,冯满、孔聪还没来得及唏嘘元家的遭遇,宫中传出消息,皇帝李嗣源因年老病重、儿子谋逆,气急攻心,于当夜驾崩。这位史称后唐明宗的皇帝,因皇位传承过程中迟迟没有明确太子之位,最后被自己的亲儿子逼宫气死。

按照李嗣源的遗诏,他的第三子,年仅十九岁的李从厚星夜从魏州赶回洛阳,在李嗣源的灵柩前即皇帝位。

当洛阳城内百姓以为皇位之争落下帷幕,李从厚将继续王朝的统治时,从朝廷却传出流言,说是皇帝李从厚年幼懦弱,不懂治国理政,做事优柔寡断,迟迟不能控制住朝廷的局面。反而被拥立李从厚登皇位的几名重臣,朱弘昭、冯赟等人趁机安插自己的部属,掌握了朝廷的权力,连禁军将领都只听命于朝臣,而对高高在上的皇帝李从厚毫无敬畏。

冯满和孔聪见此局面,心里焦急不已,在他们二人看来,朝廷局势不稳,迟早还得出变故。

果然,两个月后,李从厚听从枢密使朱弘昭、冯赟的建议,下令易地调动凤翔、河东、成德、天雄四镇节度使,借此削弱藩镇的实力。原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任为河东节度使,限时派使臣监送。

这事在办理过程中极其潦草,未按照朝廷规制下达制诏传旨,而是仅由枢密院下达了调动。

远在凤翔当节度使的皇子李从珂,本就对李从厚登皇位不满意,加上他在军中有大批将领支持、鼓动,趁机以“清君侧”名义在凤翔起兵造反,局面瞬时又发生了改变。

新皇帝李从厚惊恐之下,与朱弘昭、冯赟等人商量,调集其余各地军队,向长安方向靠拢,准备彻底消灭李从珂的叛乱。而各地的军队将领对李从厚诏命的回应并不积极,因为李从珂在军中的威信要远高于这位从未在军中征战的新皇帝。

李从珂和李从厚争夺皇位的消息由冯满传回上泉镇后不久,李从珂从凤翔派人给孔穆二人送信,命双宁营派出精锐好手前往凤翔城辅助他出兵攻入洛阳。

没过两天,洛阳城朝廷枢密院也传来命令,命双宁营军兵非调不得擅动,命孔盛东和穆有粱前往洛阳候命。

这两道命令摆在众人眼前后,没人敢做出决断。

孔盛东和穆有粱的意见罕见地发生了分歧。

孔盛东主张由他自己去洛阳,应付枢密院的命令,留穆有粱在上泉镇应对。

穆有粱却坚持由他带领几人去凤翔城,至少在表面上支持一下李从珂。

董傜和张云青也没法判断后面的局势会如何发展,所以无法选择站在孔穆二人哪一方。

正在几人为此争论不休之时,张风青从太原府赶回了上泉镇。

面对这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