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窗竹影摇5(3 / 5)

加入书签

书并排放置,朱印似血,墨字如夜。

窗外,残星几点,渐渐隐入晓白——

一场白热化的拉锯,终以&0t;名存实共&0t;落下帷幕。

而更远的长安,新帝负手立于丹陛,

正等着那柄伴虎而行的&0t;尉凌军&0t;入彀,

也等着——

摄政王与丞相,联袂而来的第一缕晨光。

八月朔日,辰正。

长安东郭城楼,第一阵秋风掠至——风尾带着渭水芦花的潮凉,&0t;叮&0t;一声撞响檐角铁马,音如玉磬,清越入云。

兰一臣坐于照夜白,背脊笔直,手挽丝缰,指节因用力微显青白。

风掀起他鬓边几缕,梢轻扫耳廓,他却目不斜视,只微抬下颌,眸光掠过女墙,唇角一线,像将归心紧紧压住。

承天门外,御道铺净。

兰一臣轻提缰绳,照夜白会意,放缓蹄步——&0t;哒哒&0t;马蹄落在细沙,出极轻的&0t;沙沙&0t;声,与车后金吾卫甲叶相撞的&0t;哗啦&0t;形成一急一缓的对比。

他侧,余光扫过车窗——帘缝半卷,露出信德王君昭半张脸:眉如远山,眸色浅淡,却暗蕴十年风沙;唇紧抿,像一道未出鞘的刀锋。

&0t;摄政王!

是摄政王!

&0t;

卖饼老汉抢先高呼,嗓子沙哑,却带着北地口音的铿锵,&0t;王爷守边有功,西北无忧!

&0t;

他边喊边掀翻炉盖,饼香四溢,自己却被热气烫得缩手,仍抢前几步,想把手中新烤的胡饼递向车前。

—闺阁少女执团扇,半掩面颊,扇骨因用力微颤,露出杏眼一双,眼波跟着车驾走;

—小童骑父肩,挥自制小旗,旗杆是芦苇,旗面歪扭绣着&0t;王&0t;字,一笔一划皆粗糙,却红得夺目。

呼声如潮,浪头卷起,又整齐落下——无人越线,自留出一丈宽御道;金吾卫长戟微斜,却见信德王抬手,掌心向下,轻压——

&0t;不必拦。

&0t;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安定之力,甲士会意,戟刃回正。

车帘被风掀起,君昭抬手,指尖微颤,却稳稳一拱——

掌心仍见旧日刀茧,在秋阳下泛着麦芒色的光。

他朗声道,嗓音带着北地风沙的粗砺,却字字沉稳:

&0t;本王归朝,与诸君同庆!

秋高稻熟,天下共安!

&0t;

话落,他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潮气,像冰面裂开细纹,转瞬被笑意掩住——嘴角上扬,弧度极浅,却真诚。

车后一辆马车上,绿绮稳稳坐着,听见百姓的心声,心也不由自主的向他的方向偏去。

一朵黄菊被风抛起,落在兰一臣鞍侧。

他俯身拾起,指尖一转,插入马前玉壶——动作行云流水,像把某种温柔悄悄安放。

他深吸菊香,唇角微扬,低不可闻轻语:

&0t;民心若此,殿下可安。

&0t;

语罢,眸光遥遥望向丹凤门——那里,新帝正候。

他背脊不自觉又挺直一分,像竹遇风,不折,却轻颤。

兰一臣没想到君凌亲至,翻身下马。

日影西斜,车驾过长庆街。

秋风卷起芦花、菊香、彩屑,纷纷扬扬,落在青衫,落在玄袍,落在御道金砖。

兰一臣侧,看向车内——

君昭正襟危坐,手却悄悄掀起帘角,让最后一缕秋光照进。

他眸底映着丹阙朱楼,亦映着十年霜雪,终于在此刻——

悄然融化。

百姓呼声仍随风远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