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指教儿子(3 / 4)
”
皇后递过来一份文件,八皇子打开看,上面写了一些人事的调整。三省大员中,中书大丞相何进安年龄太大了,请他荣休,给个司徒的名号。中书左丞长孙远年龄也大了,荣休后派往岭南。调户部孙连智为中书大丞相,吏部魏大人的长子魏一鸣做中书右丞。
八皇子指着问:“母后,让三舅姥爷荣休,他会不会不高兴?为什么让他去岭南呢?”
皇后解释:“人生七十古来稀,一般人到这年龄就干不动了。东陈律法,年过七十要致仕,其实多少官员都没活到七十呢。三舅父早过了七十了,要遵守律法,省得别人说你任人唯亲就不好了。”
八皇子虽然点头了,其实也没大想好,皇后又道:“让你三舅姥爷去岭南,一来因为他在南诏多年,习惯了南方的气候。二来,他是个能人,能帮你制约岭南的地方势力。”
八皇子点头,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如此。他是读过很多书,可是真到用时,书上的东西却生搬硬套不合适。幸亏有母后和舅父他们多方指导,他才觉得心中有点底儿了。
皇后又道:“孙连智是状元出身,有学问,有手腕。之前测绘东陈全舆图,有见识,有功劳。他家受母后的资助良多,几个孩子也走母后的门路,到国子监读书。跟咱们关系还行,即使不向着你,也不会故意害你。”
随后,这母子一问一答,把人事关系说明白了。八皇子这次受益良多,原来,这些官员背后隐藏着这么多的关系。
平常看着没联系的人,其实是一伙的,到了关键时候,一致对外。平常看着不怎么对付的人,其实利益一致。看着亲亲密密勾肩搭背的,其实都是逢场作戏,故意麻痹对方。一旦得了机会,就捅上一刀。
然后,母子两个又讨论如何施政,皇后对这个并不是很擅长。她虽然聪慧,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又有异能,说到底,她也没有站上过朝堂。不过,皇后告诉儿子,这种事,要去请教他的大舅,还有六部尚书几个大人,他们是真正做事的人。
最后,重点来了,就是关于东陈水利工程的设想和建设。民以食为天,东陈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离不开水利工程。曾秀云留下的东西很有用,也是目前东陈最需要的,八皇子要是从中找到灵感,肯定能让众臣信服。
第一项,是帮助黄河改道,让它顺利入海。
八皇子琢磨半天,抬头看皇后,皇后让人把新近出版的东陈全舆图取来。让八皇子在舆图上找,找曾秀云计划书中说的几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的州县情况,最终的流向。八皇子按照母后的指点,找到黄河的下游。
三十多年前,东陈国东部发生大地震,引发黄河改道,竟然夺淮入海。使得每年汛期,淮河流域水过大,易决堤发洪水。据统计,三十年发了十六次水,百姓苦不堪言。而黄河故道缺水干旱,整个植被都被破坏了,土地沙漠化,粮食减产,当地百姓生活艰难。
曾秀云的意思是重新修整黄河故道,让黄河往东北方向,从鲁地的东营一带入海。同时加固淮河河堤,疏通淮河河道。这样,淮河的水灾会得到控制,而黄河故道有水了,生态也会慢慢恢复。
第二项,加宽龙首渠的主渠道,清理淤泥。龙首渠是个天才的设计,二百年前由宇文家的奇人宇文恺设计,引产水入永安城。采用东西双干渠的设计,供应太极宫、大明宫及东西两市的用水。如今年久,渠中淤泥太多,加上永安人口比二百年前多了数百万,肯定需要扩渠、清淤。
当然了,前两项是最重要的,算是迫在眉睫的大工程。后面的设想,且不着急,等新帝的位置稳了,慢慢地实行。
第三项,延长成国渠的长度,新开阔余渠,修建六门堰,采用多级分流技术,可以多灌溉关中几万亩农田。
第四项,重修通江渠,做鱼嘴堰,引西河、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