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从“黄脸婆”到气血美人,我是如何做到的(2 / 4)
能调节气机,一旦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就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和生成。比如,经常生闷气的人,就容易出现乳房胀痛、胁肋胀满等气滞血瘀症状,进而影响气血。
5.缺乏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适当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可现在很多人久坐不动,出门坐车、上班坐办公室,下班回家就瘫在沙发上。运动量严重不足,气血运行就会变得缓慢,身体的新陈代谢也会降低,气血生成自然受到影响,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活力。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放矢,尽量避免气血损耗,从源头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三、饮食调理,吃出好气色
1.多吃补气血食物:
-红枣:红枣是补气血的“明星食材”,富含铁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能养血安神、补中益气。每天吃5-8颗红枣,直接吃、泡水喝、煮粥、炖汤都可以,简单又方便。比如,早上起来用红枣和桂圆干一起泡水喝,既能补充气血,又能提神醒脑。
-桂圆:桂圆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可以把桂圆剥壳去核后,和红枣、枸杞一起煮成甜汤,睡前喝一碗,既能助眠,又能补气血。不过桂圆吃多了容易上火,每天吃10颗左右就好。
-黑芝麻:黑芝麻富含维生素E、铁等营养成分,能补肝肾、益精血。可以把黑芝麻炒熟后磨成粉,每天早上用开水冲一勺黑芝麻粉喝,或者加在豆浆、米糊里,口感香浓又营养。
-猪肝:猪肝是补铁的优质食材,铁含量丰富且吸收率高,能有效改善缺铁性贫血,进而补气血。可以每周吃1-2次猪肝,做成猪肝菠菜汤,菠菜也有补血作用,两者搭配,补气血效果更佳。但猪肝胆固醇含量较高,三高人群要适量食用。
-红豆:红豆有健脾利水、解毒消肿、补血的功效。煮红豆粥时,提前把红豆浸泡几个小时,再和大米一起煮,煮得软烂些,更容易消化吸收。也可以煮红豆薏仁汤,既能补气血,又能祛湿,尤其适合湿气重的人。
2.避免食用伤气血食物:
-生冷食物:像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阻碍气血生成。即使在夏天,也尽量少吃这类食物,保护好脾胃。
-辛辣食物:辣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食物,吃多了容易上火,还会刺激肠胃,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影响营养吸收,从而损耗气血。爱吃辣的朋友要适当克制,别让一时的口腹之欲伤害了身体。
-油腻食物:炸鸡、油条、肥肉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负担,还容易生痰湿,阻碍气血运行。日常饮食要清淡些,少吃这类油腻食物,给脾胃“减负”。
饮食调理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气血就会慢慢补起来。
四、中医调理,打通气血通道
1.艾灸:艾灸是中医传统的养生方法,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能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补气养血的作用。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关元穴是人体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艾灸关元穴能培补元气、补肾固精、温通气血。可以每周艾灸2-3次,每次15-20分钟,感觉局部温热舒适即可。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气海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散寒除湿的功效。艾灸气海穴,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艾灸方法同关元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艾灸足三里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每周艾灸3-4次,每次15-20分钟,对改善气血不足很有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