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小署的健康养生常识(2 / 4)

加入书签

百合润肺安神,三者搭配,恰似一支协同作战的养生小队。同样擅长祛湿的薏仁,常与红豆组成经典CP。薏仁需提前浸泡数小时,与红豆同煮至软烂,加入少许红糖调味,浓稠的粥品带着谷物特有的清香,喝完后身体微微发汗,仿佛给脾胃做了一次温柔的大扫除。

小暑的餐桌上,还少不了一抹苦味。苦瓜切开后,蜂窝状的瓜瓤里藏着晶莹的种子,切成薄片用盐水浸泡片刻,便能去除部分苦味。清炒时加一把豆豉,镬气将苦瓜的清香激发到极致,入口虽苦,却能刺激唾液分泌,增进食欲;苦菊洗净后拌上芝麻酱,脆嫩的叶片裹着醇厚的酱汁,一解夏日的油腻。但苦味食物如同双刃剑,食用时需遵循“少则养生,过则伤脾”的原则,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要浅尝辄止。

除了这些清热祛湿的主角,饮食的烹饪方式也大有讲究。夏季肠胃功能减弱,宜多采用蒸煮炖等温和的烹饪方法。清晨一碗小米南瓜粥,金黄的南瓜块与圆润的小米在砂锅里缠绵,入口软糯香甜;中午来一碗西红柿鸡蛋面,酸甜的汤汁浸润着筋道的面条,暖胃又暖心;晚餐则可试试凉拌秋葵,焯水后的秋葵裹着蒜香浓郁的酱汁,清爽又营养。此外,不妨备些乌梅、山楂等酸味食材,煮成酸梅汤冷藏后饮用,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收敛因出汗过多而耗散的阳气。

三、起居中的养生之道:一呼一吸间的生活美学

小暑时节,起居作息若能顺应天时,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古人总结的“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至今仍是指导夏季生活的黄金法则。夏夜的蝉鸣与蛙声,仿佛大自然的催眠曲,不妨将入睡时间推迟至晚上10-11点,让身体充分感受夜幕降临后的宁静;清晨5-6点,伴着第一缕晨光醒来,迎接元气满满的一天。但晚睡绝不等于熬夜,若贪恋手机、电视至凌晨,反而会损耗阳气,得不偿失。

午间小憩更是小暑养生的关键。经过一上午的忙碌,午饭后肠胃开始消化食物,大脑供血相对减少,此时极易犯困。哪怕只有15分钟的打盹时间,也能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记得在办公室备一条薄毯,避免午睡时着凉;若条件有限无法躺下,不妨闭目养神,双手搓热后敷在眼睛上,既能缓解视疲劳,又能静心宁神。老辈人常说“中午不睡,下午崩溃”,这话放在小暑时节,可谓再贴切不过。

穿衣之道同样暗藏养生智慧。选择宽松透气的棉麻衣物,不仅能让皮肤自由呼吸,还能避免因汗液积聚滋生细菌。浅色衣物反射阳光,比深色更能带来清凉感;鞋子宜选布鞋或网面运动鞋,让双脚在闷热天气里也能“透口气”。记得每天更换衣物,尤其是内衣裤,保持皮肤干爽清洁,预防痱子、湿疹等夏季常见皮肤病。

居住环境的营造也不容忽视。清晨或傍晚温度稍低时,打开所有窗户,让穿堂风带走室内的闷热;若使用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为宜,既能降温又不至于温差过大。可在客厅摆放一盆水养绿萝,叶片上的水珠在空调房里缓慢蒸发,起到天然加湿器的作用;卧室床头放置薰衣草香薰,淡雅的香气有助于舒缓情绪,改善睡眠。值得一提的是,小暑时节湿度大,衣柜里可放置除湿盒,防止衣物发霉;厨房、卫生间等潮湿角落,定期喷洒消毒水,避免细菌滋生。

四、动静结合的运动哲学:汗水中的生命律动

有人认为夏天一动就出汗,不如躲在空调房里“躺平”,实则大错特错。适当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关键在于把握好“度”与“时”。

清晨六点的公园,是运动爱好者的天堂。此时太阳刚刚升起,微风中还残留着些许凉意,沿着湖边散步,看晨雾在水面上缓缓升腾,听枝头鸟儿清脆的鸣叫,脚步不自觉地轻盈起来。散步时可采用“摩腹散步法”:一边走一边用手掌轻轻按摩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打圈,既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