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秋季养好生,冬天少病痛!老中医教你10个“黄金法则”(2 / 3)

加入书签

统,而不是盲目地挨冻。

·为什么?初秋可以适当冻一下,但到了深秋,尤其是寒露、霜降之后,早晚温差大,再盲目“秋冻”就等于给寒邪入侵打开了大门。

·怎么做?

·“冻”对地方:可以适当让身体感受凉爽,但头、颈、腹、脚这四个关键部位一定要保暖。

·看人下菜:孩子、老人、体质虚弱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千万不要盲目秋冻,一定要根据气温及时增添衣物。

·关键信号:觉得后背发凉,或者手脚冰冷了,就说明该加衣服了。

---

第四件事:穿上“保暖袜”——寒从脚底生,护脚是根本

我们的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分布着众多穴位和经络。脚一冷,全身都暖和不起来。

·为什么?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而且脚底的脂肪层薄,保温性差。寒气非常容易从脚底侵入,沿着经络上行,引起感冒、腹痛、痛经等。

·怎么做?

·及时穿袜:别再光脚穿凉鞋、拖鞋了。换上能包裹住脚踝的棉袜或羊毛袜。

·睡前泡脚:这是一天中最幸福的养生时刻!用40c左右的热水,泡15-20分钟,水最好没过脚踝。泡到身体微微发热,额头有点冒汗即可。可以在水里加几片生姜或一把艾叶,效果加倍。

---

第五件事:守住“好心情”——莫让悲秋扰了心神

你有没有发现,一到秋天,情绪就容易变得低落,甚至有点多愁善感?这不是你的错,是天气的“锅”。

·为什么?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看到落叶纷飞、万物萧瑟的景象,人很容易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

·怎么做?

·主动寻开心:多和家人朋友聚会,多聊开心的事。周末去公园看看盛开的菊花,或者去郊外欣赏层林尽染的秋色,感受秋天的壮美。

·培养静心爱好:练习书法、画画、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可以让烦躁的心安静下来。

·晒晒太阳: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的阳光很温和,多晒晒后背,能补充阳气,驱散阴郁情绪。

---

第六件事:练就“平和的运动”——拒绝大汗淋漓

夏天运动出汗是排毒,秋天运动出大汗就是“泄阳”了。

·为什么?中医讲“秋收”,运动也应遵循“收”的原则。大汗淋漓会使阳气外泄,津液耗伤,正好违背了秋天的养生之道。

·怎么做?

·选择温和运动:慢跑、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都是绝佳选择。

·把握最佳强度:运动到感觉身体暖和,微微出汗,但又不觉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为最佳。这个状态正好能气血流通,又不损耗正气。

---

第七件事:按揉“养生穴”——身体自带的健康开关

我们的身体上有几个“明星穴位”,在秋天经常按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什么?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激发经络之气,调节身体机能,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怎么做?

·足三里(健脾胃之王):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的位置。每天用大拇指按揉5-10分钟,能强壮脾胃,补中益气,这是打造免疫力根基的要穴。

·涌泉穴(补肾固元之根):脚底前部凹陷处。睡前用手掌搓脚底,直到发热,能引火归元,改善手脚冰凉和睡眠。

·迎香穴(通鼻防感冒):鼻子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用食指指腹按揉,能缓解鼻干、鼻塞,预防感冒。

---

第八件事:喝对“养生茶”——杯中有乾坤,润燥分温凉

把咖啡和冷饮暂时放一放,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