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健脾胃养生粥(2 / 4)
。我的脾胃一罢工,加工厂就停了产,自然浑身乏力,面色无华,这就是气血不足了。
·它主“升清”:脾胃还负责把消化后的精华物质“向上”输送,让头脑清明,脏腑稳固。如果这个功能失常(脾不升清),人就会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更严重的是,还会出现我那种大便稀溏、总也冲不干净的窘境,这叫“清气下陷”。
·它喜燥恶湿:脾胃就像一台烘干机,它喜欢干燥的工作环境。如果我吃了太多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或者身处潮湿环境,就会产生多余的“湿气”,困住脾胃。这就好比给烘干机里不断扔进湿衣服,它很快就“累”得转不动了——这就是我总觉得身体沉重、肚子发胀、口中粘腻的原因。
所以,我那段时间的所有不适,根源都指向了这对疲惫不堪、被湿气困住的“后勤部长”。而一碗对症的、温暖的粥,正是唤醒它们的最佳方式。
二、我的粥方“兵器库”:寻常食材里的大智慧
几年的摸索下来,我的厨房里常备着几样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可别小看它们,在我的粥锅里,它们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精兵强将”。
1.小米:温润的“修复师”
这是我最推崇的养胃第一品。中医认为小米色黄入脾,且是春种秋收,得天地生发之气最全,是补益脾胃的良品。
·我的体验:在我脾胃最虚弱,吃什么都觉得不消化的时候,一碗熬出厚厚“米油”的小米粥,是唯一能让我胃里感到妥帖的食物。那种温暖细腻的质感,像给胃壁敷上了一层保护膜。它不像药物那样霸道,而是用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慢慢修复受损的脾胃功能。
·最佳搭配:单独熬煮,最能体现其本味和功效。若要增加风味,可以搭配同样健脾的山药或红枣。
2.山药:平和的“多面手”
山药,尤其是铁棍山药,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它性平,味甘,不寒不热,质地滋润,既能补脾肺肾之气,又能滋脾肺肾之阴,是平补的佳品。
·我的体验:我常常把它切成小段,和小米或大米一同熬煮。煮烂后的山药口感粉糯,让粥变得更顺滑。坚持吃一段时间,能明显感觉大便逐渐成形,这就是它“健脾止泻”的功劳。而且,它补肺气的功效让我这个平时说话多、容易气短的人,也感觉中气足了一些。
·最佳搭配:与小米、大米、红枣皆是良配。
3.白扁豆:低调的“祛湿高手”
这是我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学来的宝贝。我之前的舌苔总是很厚腻,这就是体内有湿的典型表现。白扁豆最大的本事就是“健脾化湿”。
·我的体验:我通常会提前将它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和大米一起煮粥。它本身没什么特别的味道,但喝上一段时间,会感觉身体不再那么困重,舌头上的厚腻苔也会慢慢变薄。它是通过强化脾胃本身的功能,来从根本上把湿气运化掉,是“治本”的策略。
·最佳搭配:适合与薏米(需炒制以去其寒性)、茯苓等一同使用,增强祛湿效果。
4.陈皮:画龙点睛的“理气员”
有时候,光是补益还不够,因为气虚往往伴随着气滞,就是感觉肚子胀胀的。这时,我就请出陈皮这位“理气”专家。它性温,味苦辛,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我的体验:我通常只在粥快熬好的时候,撒上一点点切得极细的陈皮丝。就这么一点点,整锅粥的“格局”就打开了——它的芳香能醒脾,微微的苦味能降气,瞬间化解了粥的滋腻感,让补进去的气“动”起来,而不是堵在肚子里。吃完后,嗳气和腹胀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使用要点:切记不宜多,否则抢味且过苦;阴虚火旺(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脚心热)的人要慎用。
5.红枣与薏米:经典的“气血搭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