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象雄烽火(4 / 5)
耀和对这位“李指挥使”的敬服。正是李忠身先士卒,利用他对丛林的熟悉和唐军提供的精良装备,带领金山卫步步为营,最终将凶悍的黑蛇部落彻底击垮!
“然!”李忠话锋一转,手指指向舆图上更南方那片广袤的、标记着问号的区域,“丛林无垠!黑蛇虽灭,南方仍有未知的威胁!食火部落,传闻凶残更甚!我金山堡要长治久安,金矿要源源不断,商路要四通八达…就必须将大唐的律令和庇护,传遍整个金山岛!”
他目光扫过众人:“下一步!各队分驻新拓之地,修筑哨卡驿站!招募土人青壮,编练卫所军!传授耕作、采矿、锻造之法!以金山堡为中心,以道路为血脉,让所有愿意追随天可汗的部落,都能穿上暖和的布衣,吃上香甜的麦饼,用上锋利的铁器!让他们知道,追随大唐,便有生路!抗拒天威…唯有死路一条!”
“谨遵将令!”军官们肃然领命,眼中闪烁着开拓者的光芒。金山卫的根基,正在这片富饶而原始的土地上,深深扎下。
长安·国子监·明伦堂
朗朗读书声在古柏参天的庭院中回荡。明伦堂内,气氛却有些不同寻常。数十名身着青色儒衫的国子监生徒正襟危坐,目光却都聚焦在讲坛前那个皮肤微黑、卷发、身形精瘦的少年身上——李跃。
与初入长安时的懵懂局促不同,此刻的李跃腰背挺直,眼神明亮而自信。他手中捧着一卷自己书写的策论,朗声诵读,声音清越:
“……学生李跃尝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土性各异,人情万方。金山之地,远悬海外,土人蒙昧,刀耕火种,不识王化。秦都督不以刀兵为先,而以盐铁布帛为引,筑坚堡,开金矿,授田亩,兴教化。土首库卡,感其恩义,率部归心,化野为臣,其子李跃亦得沐圣朝文教…”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堂上端坐的国子监司业和诸位博士,继续道:“学生以为,拓土之道,非尽在弓马。利之所在,民之所趋;信之所立,心之所向。金山之利,非止于灿灿黄金、参天巨木,更在化蛮荒为乐土,纳野人为王民!以利结之,以信守之,以威镇之,以文化之…则万里疆土,虽远必归;百族之民,虽野必驯!此乃陛下圣德远播,亦为秦都督深谙‘王道’之妙也!金山之例,可为后世拓边者法!”
他的论述,虽文辞尚显稚嫩,却条理清晰,观点新颖,更难得的是结合了自身经历,将金山岛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剖析得入木三分,远超寻常生徒纸上谈兵的空论!
堂上一片寂静。司业捋着胡须,眼中异彩连连。几位博士也频频点头,低声交流。一个来自蛮荒之地的少年,短短数月,竟能有如此见识!不仅熟读经义,更能结合实际,提出“以利结、以信守、以威镇、以文化”的务实拓边之策!这秦川和李忠,在金山岛所为,竟暗合上古圣王“修文德以来之”的教化之道!
“好!好一个‘利之所在,民之所趋;信之所立,心之所向’!”司业忍不住击节赞叹,“李跃此文,见识超卓,切中时弊!当为甲上!传抄诸生,以为楷模!”
堂下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和羡慕的低语。李跃小脸微红,强抑激动,深深一揖:“谢司业大人谬赞!学生愧不敢当!皆因陛下洪福,父辈戮力,师长教诲,方使学生略窥门径!”
少年李跃,如同金山岛上那坚韧的桉树苗,在大唐最高学府的沃土中,正以惊人的速度汲取养分,茁壮成长。他带来的,不仅是异域的新奇,更是一种源于实践、充满活力的治国智慧。大唐南疆的明珠之光,已悄然映照在长安的文华殿宇之中。
奈良·藤原“监国”府邸
夜色深沉,府邸内却灯火通明,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藤原仲麻吕枯坐在案几后,面前堆满了各地送来的、触目惊心的文书——都是催缴赔款的“成果”和随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