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佛堂暗香(1 / 2)

加入书签

《新唐洲拓殖暂行条例》的颁布,如同一道堤坝,试图引导汹涌的民间资本与冒险热情进入相对可控的河床。条例明确规定:凡前往新唐洲之船队,需至市舶司登记报备,领取“远航勘合符”;所获金、银、珠宝等贵金属,需按比例向市舶司抽解;于新唐洲建立之定居点,需接受市舶司指派之“巡阅使”监督;严禁与土着发生大规模冲突,鼓励以物易物,传播“王化”;发现重要矿产或适宜耕种之广袤土地,需及时上报,朝廷可视情况设立官营机构或授予特许开发权。

此条例一出,民间虽有议论抽解比例高低者,但更多的是迅速行动。广州、泉州、明州等主要港口,一时间船材价格飞涨,熟练的船匠、经验丰富的老舵工、通晓数种方言的译语人、乃至敢于冒险的亡命之徒,都成了炙手可热的资源。各大商号联合组建的“东海联合拓殖社”率先成立,募集巨资,订购了五艘根据将作监新图纸改良的“扶桑级”大海船。这种船长约四十丈,采用水密隔舱结构,配备改良硬帆和尾舵,载重量与抗风浪能力均远超旧式海船。

首支具有浓厚官方背景的拓殖船队,在无数期盼、担忧与贪婪的目光注视下,于一个风平浪静的清晨,驶离了广州港。船队不仅满载着用于交易的丝绸、瓷器、玻璃珠和铁器,还携带了各种作物种子、农具、建筑工具,以及一支由百名退役府兵组成的护卫队。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探索和贸易,更肩负着建立第一个永久性定居点、系统收集新唐洲物产地理信息的使命。浩瀚的太平洋,即将见证大唐子民横越重洋,开启一个属于帝国的海外拓殖时代。

格物院内,气氛同样热烈。被命名为“玉粟”的玉米和“赤玉果”的西红柿,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博士们开辟出专门的试验田,小心翼翼地播种、育苗、记录生长情况。那“玉粟”植株高大,穗粒饱满,初步估算单位面积产量远超粟米,若推广开来,对大唐粮食安全的提升将不可估量。而“赤玉果”虽初期被疑有毒,但其植株健壮,果实艳丽,一些胆大的博士在观察动物(如鸡鸭)食用无恙后,开始尝试用其果实少量入菜,发现其酸甜可口,别具风味,尤其与鸡蛋同炒,滋味甚佳。一份关于“赤玉果可食,富含汁液,或可佐餐”的初步报告,被郑重地呈送御前。李琰阅后,朱批“继续观察,谨慎推广”。新的作物,正悄然改变着大唐的餐桌与农业结构。

东宫,佛堂的檀香似乎比往日更浓郁了几分。

太子李琮将拉什米卡那番关于“业力因果”、“小人挑拨”的话语听进了心里。他先是寻了个由头,赏赐了太子妃王氏几件珍玩,并温和地劝她“宽心养性,和睦为要”,暗示自己知晓东宫不宁的根源并非拉什米卡。王氏接到赏赐,听着太子意有所指的话,心中虽恨,表面却只能强颜欢笑,谢恩领受。

紧接着,李琮开始着手整顿东宫属官。他将几个明显依附太子妃、时常进言诋毁拉什米卡的属官,或调任闲职,或外放为官,换上了一批更为中立或倾向于自己的年轻官员。其中,一位名叫杜怀信的年轻翰林待诏,因其学识渊博、处事公允,被李琮看中,擢升为太子洗马,时常召见咨询。杜怀信不负所望,进言多从巩固储位、彰显仁德出发,劝李琮勤学政务,多与朝中清流交往,塑造贤明形象,无形中削弱了后宫争斗对太子声望的影响。

这一系列动作,虽未直接针对太子妃,却有效地敲打了其背后的势力,稳固了李琮自身的地位,也间接改善了拉什米卡的处境。至少,那些明目张胆的克扣和刁难消失了。拉什米卡依旧每日在佛堂诵经,但眉宇间的忧色淡去了些许。她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太子正在用他的方式回应。她偶尔会在李琮来时,“无意间”提及杜怀信的某条建议甚好,或评论某位新晋属官风评颇佳,进一步巩固着这种对她有利的人事布局。佛堂的暗香里,权力的博弈在无声地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