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取土成塘备进场(2 / 4)

加入书签

好几处波浪状的拥包来看,都表明无法有效支撑上层的重载交通。这种情况下,单纯修补面层治标不治本。”

“第二,基层稳定性很差。”江春生指着那几处翻浆修复区,“原基层材料的抗冲刷能力肯定很弱。雨水长期渗入,浸泡软化基层,导致细料流失,就是刚才我们可能听到的‘唧泥’现象。这会造成路面结构整体刚度下降,出现反复开裂和局部塌陷。而且,我怀疑基层和面层之间的粘结也出了问题,可能存在脱层现象。所以我们才需要通过加铺新的石灰土基层,来重新建立一个坚固、稳定的结构承重层。”

“第三,我判断路基可能也存在沉降或不均匀变形的问题。”他继续分析,“您看,原来的路拱基本被压平了,泛水坡度出了问题。这很可能是由于当初路基压实度不够,或者地基本身比较软弱,导致在长期重压下发生了不均匀沉降。表现出来就是一些不太明显的纵向裂缝和沉降盆。我们现在加铺石灰土基层,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调整高程、恢复正确的横坡,改善路基与面层之间的过渡,减少不均匀变形对将来新铺面层的影响。”

最后,他总结道:“所以,针对这种基层结构性损坏严重,伴随平整度差、沉降,以及面层老化、局部龟裂和坑槽的情况,按照规范,确实需要先对基层进行补强。石灰土作为半刚性材料,抗压强度、水稳性和整体性都比较好,能快速恢复路面承载力,而且成本相对较低,非常适合用于我们这种基层补强和调平的项目。在这之上,再铺设新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提供平整、抗滑、耐磨的表面,同时利用其一定的柔韧性,减少基层裂缝反射上来,提升行车舒适度。”

一番话说完,江春生目光沉静地看着老金,等待他的评价。

老金听着江春生的分析,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严肃,逐渐变为惊讶,最后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赞赏和满意的笑容。他用力拍了拍江春生的肩膀,声音洪亮地说:“好!好小子!观察得细致,分析得到位,理论知识也用得很活!看来平时没少下功夫看书学习!说得一点没错,这段路的问题根子就在基层!你能看出这么多门道,以后独当一面的开展工作,我们也就能放心了!”

得到老金的肯定,江春生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同时涌起一股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实地勘察完毕,三人重新上车,前往本次出行的主要目的地——国营龙江农场黄桥分场,去落实取土场和项目部驻地。

吉普车继续向前行驶了两公里多,在路边有一片房屋的地点停下来。前方路边,能看见一个歪斜着的水泥小牌子。凹陷的字迹已经斑驳不堪,仔细辨认,倒是还能看出是“黄桥”二字,老金和江春生下车,老金亲自走到一家路边小商店,掏出一支香烟递上前,然后,询问黄桥分场的办公地点。

商店老板是个热情的中年人,指了指前方说:“往前再走两百米,右拐进去有个大院子,就是黄桥分场的办公地。”老金谢过老板,和江春生回到车上,让刘青松继续往前开。按照老板的指引,他们很快找到了分场办公地。

刘青松把车开进院子,在一排红砖瓦房前停下来。

这里正是黄桥分场场部,在分场场长办公室,江春生和老金见到了李场长,一位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穿着朴素、表情和蔼的中年汉子。

老金递上香烟,先后点燃,自我介绍后表明来意。

“金队长,欢迎欢迎!”李场长热情地与老金握手,“农场陈场长已经跟我交代过了,全力配合你们修路!取土场的事,我已经跟修的路段不远。”

老金笑着表示感谢:“太好了,给李场长添麻烦了。我们这次需要6000方土左右,用来拌石灰土。”

“不麻烦,互利互惠嘛!”李场长爽朗地笑道,“你们取土,正好帮我们挖个大鱼塘出来,我们省了人工,你们解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