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贞观太子的废立(5 / 5)

加入书签

洎、崔仁师等等)众多的前提条件下,没有出差错,他本人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的,智商不会低。

在贞观十三年房玄龄放他鸽子之后,李世民没有表态的情况下,那个时候,他一定确定,自己是一步废棋,迟早会被废掉。

这一年开始,他引突厥入东宫,宠信称心,甚至扮做突厥人去偷牛,整天在东宫把自己喝的醉醺醺的,心理学上,些就是一种对现实无法反抗,做出的逃避行为。

他说要杀光天下谏臣(新唐书有记载,旧唐书没查到,是否是李承乾说得,本文引用以旧唐书和唐会要为主,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待定),但李世民离京之后监国,他没有杀过一个谏臣,如果杀了,史料肯定会有记载。

他引突厥人进宫,但监国期间,没有利用职权重用一个突厥人,放在自己东宫任职都没有。

然后,就是从事,到他被废只有六天。

四月一日他被举报谋反,四月六日废太子,四月七日立李治为太子。

最后,就是他扑朔迷离的死亡时间。

墓志铭说他是贞观十七年十一月一日薨去世。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初一去世。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记载:李承乾于贞观十九年病逝于黔州,李世民还为此罢朝一日,以显示他失子之痛,并以国公礼厚葬李承乾。

个人觉得,墓志铭应该是最准确得。

如果自己的儿子,孙子都记不住她的死亡时间,那么相隔两百年的人,又如何能确定他的死亡时间。

如果可以确定,就不会同一本书出现两个死亡时间。

开元年间,李象的儿子,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在河南治水有功,一路高升,成为门下省侍中,做了玄宗朝的左相,以自己的功绩,请求唐玄宗将祖父李承乾和父亲李象、叔父李厥迁葬昭陵。

李隆基同意了迁葬的要求,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王、荆州大都督。

同为政治机器的李隆基,大概是看懂了李世民君王权术背后的血腥。

还给了李承乾一个谥号,愍,愍字在传统谥法中多用于表达对受谥者遭遇的同情。

本文主要讲述李承乾一生的经历,时间上的横向对比,实在让人没办法相信李世民没有废黜太子的意思。

李泰的盛宠,伴随李承乾从贞观二年开始,作为太子时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产生,跟李承乾的私德没多大关系,李世民没有开天眼,不可能预判李承乾贞贞观十年之后瘸腿,贞观十二年后的失德。

这就是为何那么多太子,我独独对承乾最为感怀,从时间上横向的对比,以及李世民操作,他从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刻,还是个懵懂中的孩子,就已经独自走上了属于他的死路。

论述皆属一家之言,不做任何研究性参考,上述文言文材料引用《旧唐书》《唐会要》《贞观政要》,《旧唐书》后晋的,《唐会要》和《贞观政要》都是唐人编撰,不存在宋人抹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