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好运玉露(2 / 3)

加入书签

>

张老大船上的活儿忙,有时顺流而下,要隔个月才来一回。每次来,总不忘给玉露带些稀奇物:江里捡的鹅卵石,圆滚滚的像刚剥壳的鸡蛋,上面还留着水纹的印记,一圈圈的,像年轮;山里摘的野栗子,壳上带着尖刺,他就提前在船上剥好壳,用油纸包着,里面的果仁饱满得能挤出油,他说“这玩意儿补力气,你绣活费眼,多吃点”;有回竟带了盒城里铺子卖的胭脂,红得像庙里供桌上的石榴,他红着脸说是“上次路过苏州城,看别的姑娘都用,想着你或许也喜欢”,说完就把胭脂往玉露手里一塞,扭头就跑,差点被门槛绊倒。

玉露从不把这些东西当宝贝,鹅卵石被她扔进窗台上的瓦罐里,野栗子分给楼里的小丫头,那盒胭脂,她舍不得用,就放在妆台最角落,用块蓝布盖着。可她总把这些东西绣进帕子里,鹅卵石被她绣成岸边的石,上面还绕着圈水纹,用银线勾边,像能听见浪打石头的声响;野栗子绣成枝头上的果,旁边总蹲着只圆滚滚的小松鼠,尾巴蓬松得像朵云,用金线绣了毛尖,在烛火下闪着光;那盒胭脂,她用茜草汁调了相似的色,绣成张老大船上的帆,帆角还飘着根细穗,用蚕丝线绣的,风一吹,穗子像真的在动。

那年深秋,张老大跑船去江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风浪。据说是江神发怒,浪头有三丈高,把船像抛绣球似的往礁石上扔。同行的船翻了三只,淹死了十几个船工,张老大的船也断了桅杆,在水里漂了三天三夜。等被下游的渔民救上来时,他怀里紧紧揣着块帕子,是玉露前几日刚绣好的,上面绣着艘扬帆的船,船帆上用金线绣着个小小的“张”字,像枚印章。

“帕子被水泡得发胀,颜色都褪成了浅粉,蓝线绣的船身晕成了淡紫,可那船帆依旧挺括,金线在水里泡得发亮,像还在风里鼓着劲。”苏燕卿的声音轻下来,像怕惊扰了那段往事,指尖在帕子上的芦苇叶上轻轻摩挲,“张老大醒来第一眼就摸怀里的帕子,摸到那硬硬的金线,才肯闭眼笑,嘴里还嘟囔着‘船没翻,帆还在’,医生说他能活下来,全靠心里憋着这口气。”

伤好后没过多久,刚能下床走路,张老大就揣着那半干的帕子来了烟雨楼。这次他没坐小板凳,也没点粗茶,径直走到老鸨面前,“咚”地跪了下去,膝盖砸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惊得满堂客人都停了筷子。他从怀里掏出个沉甸甸的蓝布包,“哗啦”一声全倒在桌上——铜板滚得满地都是,叮叮当当地像在唱歌;碎银闪着哑光,边缘都磨圆了;还有几枚锈迹斑斑的铜钱,上面的字迹都看不清了,一看就是攒了许久的,怕是从刚跑船时就开始攒了。

“老鸨用烟杆敲着桌子笑他,烟锅里的火星溅到桌面上,烧出个小黑点。”苏燕卿学着老鸨的腔调,声音尖细起来,像捏着嗓子说话,“‘张老大,你这点家当,够给玉露买副好棺木就不错了,还想赎人?我们玉露可是楼里的摇钱树,光每月的胭脂钱就比你这堆破烂多!’旁边的客人也跟着哄笑,有个穿锦缎的公子哥还扔了块银子在张老大面前,说‘给你,买壶酒醒醒脑子’。”

就在这时,里屋的门“吱呀”一声开了。玉露走了出来,没穿楼里的锦缎衣裳,就穿了身自己缝的粗布衫,洗得发白,袖口还打了个补丁,用同色的线绣了朵小小的雏菊,却比谁都亮堂,像刚从地里摘的棉花,干净得能看见阳光的影子。

她手里攥着个蓝布包袱,往桌上一放,包袱角绣着根芦苇,针脚扎实得很。“我跟他走,不要赎金。”她的声音不大,却像块石头落进水里,把满屋子的笑声都砸没了。包袱被她解开,滚出来几件半旧的衣裳,领口都磨出了毛边,还有几十块绣好的帕子,上面的山水花鸟挤得满满当当,每块帕子的角落都绣着个小小的“露”字,用的是最牢的锁边绣。

“老鸨气得直跳脚,烟杆都扔在了地上,说她疯了,放着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