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9章 新城建成(1 / 2)
建安五年四月,辽东大地春意正浓。
随着最后一块城砖的垒砌,历时近一年的辽宁新城终于宣告竣工。
这座凝聚了平州上下心血的雄城,巍然矗立在辽河之滨,成为北方边陲最耀眼的明珠。
工曹董昭站在新建的城楼上,望着自己亲手监督完成的杰作,眼中满是自豪。
这座城池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他的心血。
城墙采用辽东特产的青冈石为基,上垒坚硬的花岗岩,通体呈现出肃穆的青灰色调。
马钧率领的工匠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了"
夹心筑城法"
,在两层巨石之间填充夯实的黏土,使得城墙既坚固又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
主公设计的这个下水道系统,真是神来之笔。
"
马钧蹲在内城的一处排水口前,向弟子们讲解道。
只见纵横交错的下水道网络如同人体的血脉,将城内污水有序导入内河。
这些宽达丈余的暗渠,全部用烧制的陶管拼接而成,接口处涂抹了特制的防水胶泥。
负责城防建设的徐荣正在测试城墙上的防御设施。
他亲自操作一架新型车弩,只听"
嗖"
的一声,三支特制的破甲箭呼啸而出,稳稳钉在三百步外的靶心上。
"
好!
"
围观的将士们齐声喝彩。
这些每隔五里设置的防御工事,将成为未来守城的利器。
走入内城,刺史府的红墙金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座融合了汉代宫廷风格与实用功能的建筑群,占地近百亩。
正堂高达三丈,可同时容纳五百人议事;后院的藏书阁采用了最新的防潮设计;就连厨房都配备了马钧明的自动引水装置。
外城的商业区更是热闹非凡。
士孙瑞正带着商贾们熟悉各自的铺位:"
丝绸区在东市,铁器区在西市,胡商集中在南门一带"
来自扶余的商人阿史那摸着胡子赞叹道:"
这铺位的安排真是讲究,同类相聚,又互不干扰。
"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横贯城池的两条内河。
河面宽约五丈,可通行载重二十石的商船。
工曹的文书详细记录着:"
内河与护城河通过十二道水闸相连,平日排污走水,战时可以关闭闸门,形成独立水系。
"
在临时搭建的议事大帐内,吴权正在听取各曹汇报。
户曹吴芝展开一卷竹简:"
新城共规划民宅三千六百户,现已分配完毕。
批入住的十五万百姓,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工匠、农户和商户。
"
商曹士孙瑞补充道:"
一百六十余家商号已完成竞标,光是保证金就收了三千金。
特别是胡商圈,扶余、高丽的商队已经预付了半年租金。
"
税曹贾和拨弄着算盘,脸上堆满笑容:"
根据估算,新城正式运转后,月入商税可达千金,这还不算市租和关税。
"
负责城防的徐荣起身道:"
四座箭楼均已配备精兵,每座驻守两百弓箭手。
城墙上的巡逻制度也已制定完毕,十二个时辰不间断。
"
夜深人静时,吴权独自登上新城最高处的钟楼。
俯瞰这座按照现代理念规划的城市,他心中感慨万千。
下水道系统避免了疫病滋生,宽阔的道路方便军队调动,合理的功能分区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些越时代的设计,必将使辽宁新城成为北方的政治、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