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江东大振(1 / 2)

加入书签

孙策在被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封为吴侯之后,江东地区的士气瞬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人们对孙策的领导能力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孙策深知这是一个巩固政权的绝佳时机,于是他果断地采取行动,对自己的群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

先,他任命张昭为长史,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和文书工作。

张昭是一位才华横溢、经验丰富的谋士,他的任命无疑会让江东的政务更加井井有条。

接着,孙策封顾雍为主簿,步鹭为别驾。

这两位都是江东地区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才能和忠诚将为孙策的政权提供坚实的支持。

此外,孙策还封孙静、孙绍、孙辅、陆康、周舫、虞翻等人为各郡太守,负责管理江东的各个郡县。

这些人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或有能力的官员,他们的任命将有助于孙策更好地控制江东地区。

在军事方面,孙策封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江东的军队。

周瑜是孙策的好友兼得力助手,他的军事才能在江东地区无人能及。

同时,孙策还封程普、黄盖、祖茂、韩当、蒋钦、周泰、凌操、陈武、董袭、徐盛、丁奉、潘璋等十二人为校尉,这十二人都是勇猛善战的将领,他们被人们称为“十二虎臣”

,将成为孙策军队中的中坚力量。

最后,孙策还封族兄孙贲为卫尉队长,负责保卫自己和宫廷的安全。

孙贲是孙策的近亲,他的忠诚和勇敢让孙策对他十分信任。

孙策在江东的统治迅稳固,在以张昭和周瑜为的一批众文武能臣的辅佐下,江东的经济获得快展,孙氏政权也迅得到稳固。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早年避乱江东,被孙策掘并委以重任。

孙策封其为长史,相当于丞相之职,总揽江东内政。

据史料记载,张昭擅长政务,制定律法、整顿吏治、展农业,使江东迅恢复秩序。

孙策曾评价:“内事不决问张昭”

,可见其在内政上的卓越能力。

而在《三国志》中,孙策临终前,曾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说:“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这一托孤方式与刘备对诸葛亮的嘱托类似,足见张昭在孙策心中的地位。

尽管张昭在内政上贡献巨大,但在曹操南下时,他主张投降,与周瑜的主战立场相左,最终孙权采纳周瑜之策,导致张昭在孙权称帝后逐渐被边缘化,后郁郁得病而死。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与孙策同年,二人少年时便结为挚友。

明末小说家罗贯中着《三国演义》记载:章武六年,孙策封周瑜为大都督(尽管正史中周瑜并未正式获此职衔,而是左右督之一),统领江东军事。

周瑜在孙策渡江创业时立下大功,协助其击败刘繇、严白虎等割据势力,奠定了江东基业。

在孙权继位后,周瑜力主抗曹,并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孙权后来感叹:“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然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就因箭伤复,年仅36岁就英年早逝了,时任江东之主的孙权悲痛不已。

后世《三国演义》对其形象有所拔高,塑造了“雄姿英,羽扇纶巾”

的儒将形象,但正史中的周瑜同样才华横溢,是江东最具战略眼光的统帅。

然而,这一举动却如同导火索一般,瞬间点燃了原本与孙策存在主从关系的袁术心中的怒火。

当袁术得知孙策竟然受封之后,他的愤怒如火山喷一般不可遏制,怒不可遏地大骂孙策是“鼠辈之流”

在袁术看来,孙策此举无疑是对他的背叛和不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