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o章 蔡邕故去(1 / 2)
清晨,吴权刚刚起身,正欲更衣召集群臣商议官制改革一事,忽听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侍卫匆匆叩门,声音低沉而急促:"
主公,蔡大人府上派人来报,说……蔡公昨夜病逝了。
"
吴权的手猛地一顿,原本正要系上的腰带滑落在地。
他缓缓转过头,眼中闪过一丝不可置信:"
你说什么?"
侍卫低着头,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蔡公……昨夜病逝。
"
吴权只觉得胸口一闷,仿佛被人狠狠砸了一拳。
蔡邕不仅是他的老丈人,更是他麾下最重要的文臣之一,多年来一直负责教政改革,为平州培养了大批人才。
如今,这位老人竟在官制改革的关键时刻骤然离世……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沉声道:"
传令下去,今日议事取消,所有官员随我前往蔡府吊唁。
"
蔡府内外一片肃穆,白幡低垂,哀乐呜咽。
吴权踏入灵堂时,蔡邕的亲人及弟子们跪伏两侧,泣不成声。
蔡邕的遗体安放在灵柩之中,面容安详,仿佛只是沉睡。
吴权缓步上前,凝视着这位老人的遗容,心中百感交集。
蔡邕一生清正,不慕荣华,只求学问能传世,学生能成才。
如今,他竟在操劳中倒下,连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
这时,蔡邕的长子蔡豹手捧一卷竹简,恭敬地递到吴权面前:"
主公,这是家父临终前所写,嘱托务必亲手交给您。
"
吴权接过竹简,缓缓展开,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蔡邕的遗言。
"
臣年老体衰,恐难再为主公效力。
然教育乃立国之本,不可轻忽。
今东北虽兴,但学子仍囿于经学,农、工、商诸科未受重视。
臣请主公广设学堂,分高、中、低三阶,使幼童启蒙,少年精进,青年专研。
太学院当提高农学、商学、工学地位与经学齐平,使学子不空谈经义,而能实践于国。
若如此,十年之后,东北人才必冠绝天下……"
吴权的手指微微颤抖,心中震撼不已。
蔡邕的这些建议,竟与后世近现代的教育体系极为相似!
他早知蔡邕博学,却没想到这位老人竟有如此远见。
"
蔡公……"
他低声喃喃,眼中闪过一丝痛惜,"
你若能再活十年,我东北文教,何愁不兴?"
三日后,吴权下令举州城之力厚葬蔡邕,并亲自扶灵,率领文武百官送葬。
整个北平城百姓自沿街跪送,哭声震天。
蔡邕生前广收门徒,推行教化,使得东北学风大盛,百姓无不感念其恩德。
葬礼结束后,吴权站在蔡邕的墓前,久久不语。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
传我令,蔡公之像,立于功勋祠位,其名刻于碑林之,永世受后人瞻仰。
"
身旁的贾诩低声道:"
主公,官制改革之事……"
吴权抬手止住他的话:"
暂缓。
蔡公新丧,此时不宜大动官制,待丧期过后再议。
"
贾诩点头称是,不再多言。
吴权转身望向远方,心中思绪万千。
蔡邕的遗愿,他必定会完成。
教育兴,则国兴。
待东北人才辈出之时,便是他真正崛起之日。
"
蔡公,你放心。
"
他在心中默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