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o章 扶桑来使(1 / 2)
公元2o5年秋,扶桑使臣难升米、都市牛利到访中国,二人率使团乘船到达平州带方郡,被带方太守刘夏所接待。
扶桑,又称倭国。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传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海内十洲记》记载:“扶桑,多生林木,叶如桑。
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
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汉光武帝刘秀登基时,扶桑国曾派使臣前来祝贺,光武帝封其主为倭国国王,并赐予金印,上书汉倭奴国王印鉴。
后因为路途遥远,海上又多风浪,汉朝与扶桑就少了联系。
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气息,卷过带方郡的码头。
几艘漆色斑驳的木船停泊在岸边,船身随着海浪轻轻摇晃,桅杆上悬挂的旗帜早已褪色,却仍能辨认出那是来自遥远倭国的标识。
难升米站在甲板上,眯起眼睛望向岸上忙碌的人群,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都市君,我们终于到了。”
难升米低声对身旁的都市牛利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
都市牛利点了点头,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的短刀,那是临行前国相壹与赐予的信物。
“但愿此行能顺利见到大汉皇帝陛下。”
他喃喃道,目光扫过岸上那些陌生而高大的建筑,心中既敬畏又好奇。
使团缓缓下船,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
码头上,带方郡的士兵早已列队等候,为的太守刘夏身着官服,面带微笑,但眼神却锐利如鹰隼,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国使者。
“倭国使臣远道而来,辛苦了。”
刘夏拱手行礼,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严。
难升米连忙上前,深深一揖,用生硬的汉语答道:“多谢太守大人相迎,我等奉国相之命,特来朝见大汉皇帝陛下,有要事禀报。”
刘夏微微颔,目光在难升米和都市牛利脸上扫过,心中却已盘算起来。
如今中原四分五裂,北汉、曹魏、西蜀、东吴各自称雄,而倭国使臣显然对此一无所知。
他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随即恢复如常,伸手示意道:“使臣远道而来,先请入城歇息,本官已备下薄酒,为诸位接风洗尘。”
难升米和都市牛利对视一眼,心中稍安。
他们本以为初来乍到会遭遇刁难,没想到这位太守如此热情,不禁对大汉的礼仪之风更加钦佩。
当晚,太守府内灯火通明,酒席丰盛。
刘夏亲自作陪,席间谈笑风生,却只字不提中原局势。
难升米几杯酒下肚,面色微红,忍不住问道:“太守大人,不知我等何时能启程前往洛阳,觐见皇帝陛下?”
刘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深意,放下酒杯,缓缓道:“使臣有所不知,如今洛阳路途遥远,且沿途不太平。
不如先往北平,觐见我北汉昭武帝吴权陛下,如何?”
“北汉?昭武帝?”
难升米一愣,转头看向都市牛利,后者同样面露疑惑。
刘夏见状,微微一笑,解释道:“吴权陛下乃大汉正统,继承汉室基业,昭武帝之号,正彰显其武功之盛,与昔日光武帝一脉相承。”
难升米和都市牛利听了,心中稍定。
他们虽不通中国姓氏礼制,但“昭武”
二字确实与“光武”
相似,且北汉亦称“汉”
,想必就是大汉的延续。
至于皇帝为何不姓刘,他们倒不觉得奇怪——倭国本就没有姓氏之说,名字皆是随意而取,自然认为大汉亦是如此。
“原来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