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天下格局(1 / 3)

加入书签

接到撤兵旨意的那一刻,整个蜀军大营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寒流瞬间冻结。

前一刻还在为葫芦谷大捷而振奋,为光复汉中期盼已久的将士们,此刻脸上写满了错愕、不解,以及一种被深深刺伤的屈辱。

肃杀的气氛在营地上空凝聚,其中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怆与不甘。

那些飘扬的旌旗,不久前还猎猎作响,指引着胜利的方向,此刻却在微风中显得有气无力,仿佛也在为这功败垂成、被迫放弃大好局面的退却而无声叹息。

中军帐前,诸葛亮并未立刻上马。

他屏退了左右亲随,只身一人,静静地走到一处高坡之上。

他面向西南,那是国都成都的方向,也是先帝刘备陵寝——惠陵所在的方位,如同化作了一尊石像,久久地、沉默地伫立着。

落日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射在苍茫的大地上,在暮色四合的天光映衬下,那素来挺拔如松的背影,此刻竟流露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孤寂与苍凉,仿佛承载了整个蜀汉江山的所有重量。

良久,他缓缓抬起那双曾执掌乾坤、挥斥方遒的手,极其郑重地整理了一下因连日操劳而略显褶皱的丞相冠服,每一个动作都缓慢而沉重,仿佛在完成一项极其神圣的仪式,又像是在向那位于九泉之下、将毕生心血与未竟之业全然托付给他的君主,做最后的、无声的交代。

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着,几度开合,最终,一声低沉而沙哑、充满了无尽酸楚与难以释怀遗憾的独白,逸出了唇齿,消散在风中,唯有天地可闻:

“先帝……昭烈皇帝……非是老臣不尽心竭力,非是将士不用命死战……此番北伐,历尽艰辛,将士用命,本已破司马懿于葫芦谷,歼其精锐,汉中收复在望,兴复汉室之曙光初现……奈何……奈何天意如刀,人心难测……朝中谗言惑主,后方掣肘……亮,有负先帝临终重托,有负陛下信任……致使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此非战之罪,实乃……天命不可为也!”

“天命不可为也!”

这最后的五个字,他几乎是耗尽了全身的力气才吐出,声音虽轻,却蕴含着排山倒海般的沉重。

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对前线局势功败垂成的无奈,对朝中宵小谗言的愤懑,对后主刘禅昏聩不明的痛心,以及对自己呕心沥血却终究无法逆转这倾颓大势的深深无力感。

他一生笃信人谋胜天,事在人为,此刻,却不得不将这惨痛的挫败,归咎于那渺茫难测、冷酷无情的“天命”

言毕,他向着西南方向,深深一揖,腰身弯了下去,久久未曾直起。

仿佛要将这北伐未竟的遗憾、这辜负托付的愧疚、这壮志难酬的悲愤,都深深地、永远地融入这沉默而庄重的一礼之中。

随后,诸葛亮缓缓直起身,转过身来。

脸上那极致的悲戚与挣扎已然隐去,恢复了往日的沉静与威严,如同古井无波。

然而,那眼底深处无法掩饰的疲惫与落寞,却如同烙印一般,如何也挥之不去。

他谨遵后主刘禅那令人心寒的撤兵旨意,开始率领着这十万心有不甘、却因军令如山而不得不拔营起寨的蜀汉大军,踏上了返回成都的归途。

然而,即便是在个人情感遭受如此重创、心境无比沉痛的情况下,诸葛亮依旧保持着一名杰出战略家与蜀汉支柱所必备的极致冷静与缜密思维。

他深知,己方骤然退兵,士气受挫,军心难免浮动。

若让老对手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动向,趁机率领北汉残军全力追袭,或者更大胆地分兵穿插,进犯此刻因主力回撤而防御相对空虚的汉中北部重镇,如南郑等地,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恐有全线崩溃之危。

“绝不能给司马懿任何可乘之机!”

诸葛亮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