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张承出使(2 / 3)
p>遣使谴责?国与国之间,利益至上,空口白话,毫无意义。
殿内一时寂静,只有宫灯燃烧时偶尔出的噼啪轻响。
就在这时,文官队列中,一人迈步而出。
此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有神,正是东吴大夫张承。
他向着孙权深深一揖,声音清晰而沉稳:“主公,臣有一言,或可解此困局。”
孙权目光一凝,落在张承身上:“张爱卿有何高见,但讲无妨。”
张承直起身,不疾不徐地说道:“主公所虑,乃南郡、襄阳之失,使我荆州得而复缺,北汉据此要地,如芒在背。
然,北汉新得此地,其统治未必稳固。
其主吴权,虽枭雄之姿,亦需权衡利弊。
我东吴新胜之师,锐气未失,若一味强求,恐再生战端,于两国皆无益。”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孙权的神色,继续道:“臣不才,愿效古人纵横之术,出使北汉,面见那吴权。
凭臣这三寸不烂之舌,陈说利害,或可说得那吴权权衡之下,自愿将南郡、襄阳让与我东吴。”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不少人脸上露出怀疑之色。
让北汉自愿交出到嘴的肥肉?这听起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一位老臣忍不住出言道:“张大夫,此议是否过于乐观?那吴权岂是易与之辈?其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焉能看不出南郡、襄阳之重要?空口白话,如何能令其相让?”
张承面对质疑,神色不变,从容应对:“李公所言甚是,吴权确非庸主,南郡、襄阳之重,彼亦深知。
然,正因其非庸主,才更应懂得权衡。
北汉新与西蜀大战,虽胜亦疲,加之凉、并二州旱蝗之灾,其国内正需休养生息,稳定新得之土。
此时若与我东吴再起冲突,岂非双线作战,自陷泥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转向孙权,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说服性的力量:“主公,臣此去,非为乞求,乃为陈说大势。
臣当对吴权言明,我东吴愿与北汉暂息兵戈,互通商贸,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默许其对南阳等地的控制。
以此和平之利,换取南郡、襄阳这两处于我至关重要,于北汉却需分兵驻守、易成冲突之源的土地。
此乃以虚换实,以未来之可能,换眼下之安稳。
那吴权若明智,当知如何抉择。”
孙权听着张承的分析,碧眼之中光芒闪动。
他深知此事艰难,但张承的话,确实点出了一线希望。
北汉并非铁板一块,吴权也面临着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威胁。
若能以外交手段,不费一兵一卒取回二城,无疑是当前局面下最好的选择。
即便不成,派使者去探探北汉的虚实和态度,也并无坏处。
权衡利弊之后,孙权脸上露出了决断之色。
他猛地一拍御案,朗声道:“好!
张爱卿洞察时局,胆识过人!
孤准你所奏!”
他站起身,走到张承面前,亲手将他扶起,郑重地说道:“此次出使,关系重大,孤将此事全权托付于你。
许你见机行事,临危决断之权。
若能说得吴权让出南郡、襄阳,爱卿便是为东吴立下了不世之功!
孤,在建业静候佳音!”
张承感受到孙权的信任和期待,心中豪情顿生,深深拜下:“臣,张承,领旨!
必竭尽所能,以报主公知遇之恩!
纵使那北汉朝堂是龙潭虎穴,臣也要闯上一闯,凭此三寸舌,为主公争得这一郡一城之地!”
“好!
所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