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朝堂争议(1 / 2)

加入书签

翌日,北汉皇宫正殿,大朝会。

金钟鸣响,玉磬清越,文武百官依品秩鱼贯而入,分列丹墀两侧。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弥漫着一丝不同寻常的凝重。所有人都知道,今日朝议的核心,便是昨日那倭国使臣泣血恳求的借兵之事。

皇帝吴权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垂面,看不清具体神色,但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势,让整个大殿落针可闻。

“众卿家,”吴权缓缓开口,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昨日倭国使臣难升米所请,尔等皆已知晓。跨海用兵,助其平叛,事关国策。今日便议一议,我北汉,是出兵,还是不出兵?”

话音刚落,首辅大臣邴原便手持玉笏,稳步出班,躬身启奏,声音沉稳而苍劲:“陛下,老臣以为,出兵之事,当慎之又慎!”

他的话语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邴原德高望重,是北汉文臣之首,他的意见举足轻重。

“陛下,”邴原继续道,语气恳切,“去岁至今,我国与西蜀为争夺汉中、南阳,连番大战,虽最终取胜,然国库耗费甚巨,兵士亦有损折。如今国内正宜休养生息,安抚流民,恢复生产。此时若再兴大军,远赴海外,这粮草辎重、舟船打造、民夫征调,所费钱粮何止百万?恐伤我北汉元气啊!望请陛下三思!”

邴原的话,如同重锤敲在众多文官心上,不少人纷纷点头附和。国库空虚,民生疲敝,这是不争的事实。

紧接着,武将行列中,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老将也迈步出列,正是大将军徐晃。他声如洪钟,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

“陛下,首辅大人所言极是!末将也以为,此时出兵,并非良机。”徐晃抱拳道,“前番与蜀军大战,我军中不少善战儿郎血洒沙场,新募兵卒尚需操练。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北汉精锐,大多屯驻于西北防范羌胡,西南震慑蜀地,东南警惕孙吴。而与那东瀛隔海相望的平州、青州等地,驻防的多是郡兵,缺乏能打硬仗的精锐之师,亦无足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坐镇。”

他顿了顿,眉头紧锁:“若要从他处调派精兵良将前往沿海,大军开拔,千里转运,人吃马嚼,耗费时日且不说,更会打乱我整个边防部署。万一此时其他边境有变,我军恐将首尾难顾,措手不及!请陛下明鉴!”

徐晃从军事布局和战略风险的角度补充了邴原的观点,更是让殿内众臣,尤其是武将们深感认同。一时间,朝堂之上,“陛下三思”、“此时不宜出兵”的附和之声此起彼伏,几乎形成了一边倒的态势。

端坐龙椅的吴权,手指无声地敲击着扶手。邴原和徐晃所言,句句在理,都是基于北汉现实国情的冷静分析。他心中的那个“改变历史”的念头,在如此现实的困难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苍白和冲动。他不由得微微蹙起了眉头。

然而,就在众议汹汹,几乎以为此事将就此作罢之际,一个清朗甚至带着几分稚嫩的声音,从文官队列末尾的角落里传了出来:

“陛下!微臣以为,可以派兵援助邢马台国平叛!”

这声音不大,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刹那间,所有的议论声戛然而止,整个大殿上百道目光,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只见出班之人,是一个极为年轻的官员,看年纪不过二十出头,面容白皙俊秀,甚至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唇上颌下蓄着精心修剪的三缕短须,试图增添几分老成。他身着的官服显示其品阶不高,大约是个议郎之类的闲散官职。此人,正是刚从军事学院毕业不久,凭借门荫初入朝堂的钟会——当朝重臣、书法大家钟繇的幼子。

在满朝老成持重的公卿重臣面前,钟会这个“初生牛犊”的突然发言,显得如此突兀和不合时宜。

没等钟会继续说话,位列前排的亚相华歆立刻脸色一沉,厉声呵斥道:“竖子无知!安敢在陛下与满朝公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