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残缺与圆满的辩证》(1 / 2)

加入书签

《残缺与圆满的辩证》

——论《艺术嘅完美》中的艺术哲学与生命悖论

文\/文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完美\"始终是艺术与哲学共同追逐的幽灵。树科先生以粤语方言写就的《艺术嘅完美》,恰似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艺术创造中\"完美\"概念的虚妄本质。这首充满存在主义质询的诗作,通过三重递进式的追问,构建起关于艺术本质的哲学迷宫,在方寸之间完成了对千年艺术史的精神突围。

一、解构的诗学:对完美执念的祛魅仪式

开篇\"人性嘟有完美嘅?\"的诘问,如当头棒喝击碎艺术乌托邦的幻象。诗人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式倒装句式,将哲学史上的人性论争压缩为语言爆破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的\"理念世界\"在此遭遇解构,当\"人性\"本身都被判定为\"冇得完美\",作为人性延伸的艺术技巧自然丧失了追求完美的合法性。这种否定不是虚无主义的宣泄,而是对艺术创作中技术崇拜的清醒认知——当创作者执着于技巧的精进,实质是将艺术降维为可量化的工艺品。

\"完美嘅喺黄梁\"的意象选择,暗合了庄周梦蝶的哲学隐喻。黄粱一梦的典故在粤语语境中焕发新生,既保留了唐代传奇的时空纵深,又注入现代主义的荒诞感。诗人在此构建的\"完美\"图景,恰似博尔赫斯笔下的\"沙之书\",越是追求完整的拥有,越陷入无穷的缺失。这种对完美乌托邦的祛魅,与老子\"大成若缺\"的智慧形成跨时空对话,揭示出艺术创作中\"缺陷美学\"的必然性。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民间谚语入诗,将哲学思辨拉回市井烟火。这句充满生命力的俗语,以动物性的贪婪影射艺术家的创作焦虑。当塞尚在画布前第一百次修改静物,当贝多芬在琴键上反复推敲音符,这种\"蛇吞象\"的执念既是艺术进步的动力,也是精神痛苦的根源。诗人在此完成了对艺术家的双重解构:他们既是追求完美的殉道者,也是被完美幻象囚禁的困兽。

二、存在的迷宫:艺术本体的空间重构

诗作第二节对\"完美喺边度\"的追问,构成空间叙事的哲学迷宫。\"琴棋书画\"与\"面部手脚\"的并置,形成精妙的符号对位。前者代表传统文化中的\"四艺\",是文人雅士追求完美的精神场域;后者指向肉身存在的物质载体,暗含拉康\"镜像阶段\"的身体焦虑。这种空间位移的否定,实则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在艺术领域的实践:任何试图在固定场域寻找完美的行为,终将陷入能指链的无限滑动。

\"面部手脚\"的意象选择极具深意。面部作为灵魂的镜子,手脚作为行动的器官,共同构成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身体图式\"。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强调的身体主体性,在此被赋予新的诠释维度——当艺术家试图通过技巧完美呈现身体,实质是在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自我确证。罗丹的《沉思者》雕塑中扭曲的肌肉线条,恰是这种身体焦虑的永恒定格。

诗人对空间叙事的构建,暗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艺术空间不再是中立的创作场域,而是被完美执念异化的权力场域。当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运用晕涂法消弭轮廓线,当杜尚将小便池命名为《泉》,这些艺术史上的革命性事件,都是对既有艺术空间的暴力突破。诗人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句式,完成了对艺术空间霸权的温柔颠覆。

三、残缺的诗学:艺术创造的辩证法则

诗作结尾处\"完美喺边度\"的终极追问,将论述推向存在主义的深渊。诗人在此设置的语言陷阱,恰似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当\"完美\"成为无法被定义的能指,对它的追寻便具有了宗教般的虔诚。这种语言困境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早已预演,艺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