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公式中缺少一个干扰常数(3 / 4)

加入书签

    笔记的末尾,就这么两句话。而在为何失败的问句底下,还有一行用小一号字体写的批注。

    “规则一至规则五,经过多次多种方法验证,确认正确,失败之因,应为规则六公式有错。”

    “规则六公式已经包含符文组合中出现所有变量,运算之法更是经过多次推导,是所有运算法中最符合符文排列规律、误差率最低的,其它运算法误差率惊人,显然不合理。”

    “问题出在哪里?”

    看着最后的问号,高德皱起眉头,思绪已经不自觉调动起来。

    为何失败?

    明明在黄铜材料上的理论鲁棒值也大于该魔法阵实际鲁棒值。

    按照规则,就足以支持这个魔法阵构建运转。

    事实却并非如此。

    那就是批注所言的公式有错。

    那公式又错在哪里呢?

    高德又看了眼规则六所列出的公式:

    q=m*n*(1-r)>q=e*n。

    那种“仿佛缺了什么东西”的异样感再一次于心头浮现,像是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弄着他的心弦。

    随着目光在公式上反复游走,高德越发确定,公式中确实少了什么。

    是公式本身可能存在结构性缺陷,少了某个关键的修正项近乎本能的,高德得出了一个解释。

    学数学并且擅于数学的人,经过长期的解题训练和经验积累,见识过足够多的公式,会形成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通常被称为数学直觉。

    数学直觉可以帮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感知”一个公式的可能结构和形式。

    这让他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对公式的理解,对问题的解或者公式形态有一个初步的猜测。

    这个过程可以包括对模式的识别,对称性的感知和函数的行为预测等。

    当然,数学直觉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在探索和猜测阶段非常有用,引导数学家们提出假设和猜想,但并不能替代证明。

    真正的公式与结论,还是要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来验证。

    沉浸在公式中的高德,已经依照直觉,下意识地在实际鲁棒值“q=e*n”的后方又补上了一个“c”。

    q=e*n*c。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