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日军换帅(1 / 2)
对于未来的展方向,陈司令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构想——联合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以绥远省政府的名义出兵收复绥远。
而这一方案的提出者,正是林毅。
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傅作义积极与八路军展开紧密合作。
双方交流频繁,傅作义的部队大胆借鉴八路军的政治工作模式,建立起与之类似的机构,并且认真学习八路军的纪律要求,大力整肃部队作风。
不仅如此,傅作义领导的部队在作战风格上也与八路军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他们积极主动,灵活运用游击战术,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正因为这种与八路军的紧密联系和高度相似,使得其他国民党部队戏称傅作义的部队为“七路半”
。
由此可见,与傅作义合作,甚至收编傅作义的部队,无疑是一个充满前景的好方法。
林毅向陈司令详细阐述了收复绥远的重要意义。
他告诉陈司令在包头的北边,大青山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而在包头北边约2oo公里的百灵庙西北,更是存在一个规模大的铁矿。
林毅还拿出了一份1933年丁道衡表《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给陈司令看
历史上1927年,丁道衡随科考团来到内蒙古,在百灵庙西北惊喜地现了白云鄂博铁矿主矿体。
随后,他进行了初步调查,测制地图并估算储量。
1933年,丁道衡表了《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
他的好友何作霖在1933年拿到丁道衡的铁矿样品后,深入展开研究,于1935年宣告白云鄂博铁矿中存在稀土矿物,由此拉开了中国稀土研究的帷幕。
林毅告诉陈司令你们要展军工,钢铁资源必不可少。
白云鄂博的铁矿石可以实现就近冶炼,而其中的稀土,林毅表示可以高价收购。
林毅深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白云鄂博的稀土曾被当作普通铁矿进行开采,这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这无疑是对宝贵稀土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现代科技和高端制造业中,稀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电子、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关键领域。
如果仅仅将其当作普通铁矿开采,就无法充分挥其高附加值的特性,自然也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另一方面,这种不合理的开采方式极有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
稀土的开采和提炼过程相对复杂,如果不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环保措施,很可能会导致土壤、水源等遭受污染,进而破坏生态平衡。
林毅还知道2o世纪6o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回专家、拆走设备,并逼迫华国限期偿还此前的援助债务等,总额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华国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勇敢地承担起了重要的还债任务。
从该矿开采出的矿石,一部分直接送往苏联,以市场价折算价值来抵债,另一部分则对外出售,财政部门再把所得资金用于偿还苏联债务。
凭借三号矿的宝贵资源,华国偿还了苏联约2o亿元的债务,接近总债务的一半。
所以林毅提出用武器装备、药品、粮食换取八路军开采出来的稀土资源,这一方案可谓合情合理。
而且,林毅还给了陈司令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那就是陈兵外蒙古边境,秘密接触乔巴山,等待合适的机会一举收复外蒙古。
陈司令恐怕永远也不会忘记林毅的那句:如果你收复了外蒙古那你就是华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文襄公,文襄公左宗棠在8o岁高龄抬棺西行收复新疆的事迹陈司令可是熟悉的很,虽然现在收复外蒙古并非最佳时机,因为即便收复了外蒙古,也没有足够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