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苏军援军的覆灭一(2 / 2)

加入书签

环境下,这种强大的防空火力为装甲团提供了可靠的空中保护伞,使其在作战时无需过多担忧来自空中的袭击。

总体而言,第十一军的军直属装甲团装备精良程度相当于两个以上的普通装甲团。

说到火力,八路军向来对强大火力有着执着的追求,每一个八路军军官都深受“火力不足恐惧症”

的影响。

这种对火力的渴望,源于长期被敌方重火力打击的经历。

在p部队中,加强编制的例子不胜枚举。

比如在打猴子的某次战役中,一支步兵师被赋予了关键的攻坚任务。

为确保战斗胜利,该师进行了加强编制。

原本师属炮兵团仅有少量轻型火炮,此次直接补充了两个重型榴弹炮团,装备66式152毫米榴弹炮17o多门。

而兵力也直接从1万出头加强到了人以上。

宋大彪这次将这第十一军最精锐的加强装甲团,与第一机械化师整合,组成了一支奇兵。

尽管他们的基本任务是协同第十一军的坦克集群一同出击,但宋大彪留了一手。

他深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若突击部队进攻受阻,局面将陷入被动。

因此,他精心安排这支由十一军军直属装甲团和第一机械化师组成的奇兵,在关键时刻实施迂回包抄,从侧翼对正面的苏军起突袭。

第一机械化师,作为八路军的第一个机械化师,装备了大量在这个时代先进的装甲车和卡车。

其机动度远非坦克每小时5o多公里的行进度可比。

这些装甲车和卡车能够在复杂地形中快穿梭,灵活应变。

一旦突击部队遭遇苏军顽强抵抗,进攻陷入僵局,这支奇兵便能凭借高机动性,迅绕至苏军侧翼或后方,出其不意地动攻击。

他们既能打乱苏军的防御部署,为正面的坦克集群减轻压力,又能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创造新的战机。

如此精妙的布局,充分展现了宋大彪作为指挥官的卓越战略眼光与缜密思维。

起初,负责指挥装甲部队进攻的宋大彪,出于对右翼安全的考量,本计划把第七装甲师部署在右翼。

不过,经过程军长提议,最终将任务更为艰巨的右翼交由第十一军的三个装甲团承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