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经济战二(2 / 2)

加入书签

不到两个小时,一架涂着迷彩的天运运输机便轰鸣着降落在第五集团军的机场上。

二爷踩着舷梯匆匆下机,早有等候的基地接待人员驱车将他送往基地深处跟林毅见面。

基地深处,暮色渐浓,一处僻静小院里,林毅守着咕嘟作响的水壶,氤氲水汽在昏黄灯光中缭绕,他烧好水等待着二爷的到来,其实林毅满心都是对二爷的敬佩。

二爷毕生投身经济领域,其功绩在红军岁月尤为闪耀。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红军时期,二爷开创性地建立银行,以粮食、食盐、布匹等实物,搭配金银储备作为货币行根基,为革命事业注入经济活力。

尤为传奇的是长征途中的宜章城之行。

1934年11月7日至18日,短短12天里,红军采购人员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向群众、商家采购物资。

待任务完成准备撤离的时候,红军严守承诺,在兑换处将百姓手中的苏维埃货币足额兑换成银元。

即便遇到银元储备不足的情况,也迅用食盐等生活物资补偿。

这一行动不仅补充了部队物资,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百姓的承诺,守护了群众利益。

短短的12天就完成了从使用纸币和回收纸币的全过程。

其实红军时期国家银行成立之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没有现代化的印钞设备,工作人员就在简陋的祠堂里,用从白区秘密采购的石印机印制纸币;

缺乏优质纸张,就用苏区土产的毛边纸替代;油墨不足,便从松树烟灰中提炼。

在二爷的带领下,银行工作人员从零开始,摸索出一套适合苏区实际的金融体系。

货币行是国家银行的核心任务。

为保障货币信用,银行建立了严格的准备金制度,以国库物资,如粮食、食盐、布匹等实物,以及金银储备作为行基础,并公开承诺“苏维埃国币”

可在根据地内自由兑换实物。

同时,为防止国民党法币渗透和稳定金融秩序,苏区实行货币管制政策,规定法币必须在银行兑换为国币后方可流通,且严禁银元外流。

这些措施有效维护了苏区货币的独立性和信誉,使得苏维埃国币在群众中迅建立起信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