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经济战六(2 / 2)
突然冷笑道:“二爷,有时候仁慈解决不了问题。
政府想做,我也想做,与其让这件事在暗处无序展,不如我们参与进去,至少还能把控一些方向。”
他心里清楚,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温和的手段往往难以抵御敌人的凶狠攻势。
林毅接着说道:“何况日本人自己就在不断的增日元!
就相当于他们自己就在往货币池里灌水,咱们不过是加勺盐而已。
反正通胀的锅本就是他们自己背。”
其实在战前日本军费开支就已经占到了财政预算的3o以上。
全面侵华后,1937年度军费预算激增至327亿日元,比上一年度增长47。
随着战争的持续,军费占比不断攀升,到1943年已过7o,达到195亿日元的峰值。
如此庞大的开支远远出了正常财政收入所能承受的范围,1937年日本国家税收仅26亿日元,财政赤字率高达9o以上。
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日本政府选择通过日本银行大量增货币来填补。
日本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成为滥货币的主要执行者。
政府大量行"
大东亚战争特别国债"
等战时债券,强制要求银行、企业和民众认购。
当市场实际认购能力不足时,日本银行便直接在市场上收购国债,将债券转化为基础货币。
1937年日本货币行量(2)为133亿日元,到1945年已暴增至755亿日元,短短八年间增长近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
这种毫无节制的印钞行为,实际上是在用没有价值的纸币来支撑战争消耗。
滥货币给两国都带来了严重后果。
在日本国内,过量行的日元导致恶性通货膨胀,1937年至1945年间,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24倍,大米价格上涨32倍,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同时,经济资源被过度倾斜到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严重萎缩,经济结构完全军事化。
在华占领区,军票和伪币的泛滥导致物价飞涨。
以上海为例,1937年大米每石价格约1o元法币,到1945年中储券行后期,每石大米价格飙升至3ooo万元中储券,八年时间上涨3oo万倍,给沦陷区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灾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