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国内硬塞过来的订单五(1 / 2)

加入书签

维护时,先要维持存储环境的恒温恒湿,专用库房的空调和除湿系统需24小时运转,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能耗开支。

定期要对导弹外部清洁除锈、涂抹防护涂层,每一步都需专业人员操作,人工成本高昂。

电子系统要定期通电测试,防止元件老化,每次测试都得动用专用设备,耗材和设备损耗费用累计起来很可观。

推进剂和战斗部的状态检测需要特殊仪器,甚至要拆解部分结构,检测后还得重新密封,这些工序的材料和技术成本都不低。

此外,易损耗的密封圈、电池等部件必须定期更换,批量更换时的采购费用也不容忽视。

种种维护环节环环相扣,长期下来,封存导弹的维护费用往往能达到其初始采购成本的相当比例,绝非一笔小数目。

而这种武器再启封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因为封存的武器启封通常需要满足特定条件,并非随意进行。

当国家面临大规模战争威胁,现役装备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损耗,难以维持作战需求时,封存的武器会被启封投入使用,以快补充装备缺口,保障战场供给。

比如在全面战争中,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消耗过快,封存的同类型武器经过简单检修和调试后,能迅补充到作战部队。

边境冲突突然升级,需要在短时间内扩充军备规模时,封存武器也可能启封。

这类冲突往往爆突然,新装备生产周期较长,而封存武器只需经过必要的维护就能投入战斗,可有效提升应对冲突的能力。

此外,当一些封存武器经过技术改装后仍能适应现代作战需求,且改装成本低于新装备采购费用时,也会被启封。

比如部分老式战斗机,通过换装新型雷达和武器系统后,可执行低强度作战任务,这种情况下启封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不过,有些武器一般不会启封。

技术过于落后、已完全不适应现代战争模式的武器,比如一些老式步枪、火炮,其射程、精度、威力等都无法与现代装备抗衡,启封后难以挥作用,通常会长期封存或直接销毁。

损坏程度严重,修复成本远其实际价值的武器也不会启封。

这类武器可能在封存前就存在严重故障,或因长期存储出现核心部件锈蚀、老化等问题,即便花费大量资金修复,性能也无法保证,从经济效益和作战需求来看都不划算。

还有一些属于淘汰型号且无改装价值的武器,其配套的弹药、零部件早已停产,启封后无法正常运作,也不会被启封。

比如早期的喷气式战斗机,由于缺乏适配的航空燃油和维修零件,即便启封也只能作为废铁处理,因此不会被启用。

萨姆-2和红旗-2显然就属于这类几乎不会再启封的武器。

先不说技术代差带来的性能鸿沟,单是配套体系的断层就足以让它们永无重见天日的可能。

萨姆-2的制导雷达使用的是上世纪5o年代的电子管技术,那些笨重的真空管放大器早就停产了,就算仓库里还能找出几台备用机,懂调试的技师也多半已经退休。

红旗-2虽然换用了晶体管元件,但它的指挥系统还是依赖磁带记录仪存储数据,这种设备现在连二手市场都难觅踪迹,更别说找到能维修的人。

再说弹药体系,萨姆-2使用的液体燃料腐蚀性极强,储存过十年就必须全部更换,而生产这种燃料的工厂早就转型生产环保化工品了。

红旗-2后期改用的固体燃料虽然稳定些,但保质期也不过二十年,那些封存过三十年的弹体,燃料药柱早就出现裂纹,稍微震动就可能引危险。

更关键的是作战体系的脱节。

现代防空网络讲究多兵种数据链互通,红旗-2的老式雷达连数字化信号都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