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国内硬塞过来的订单十(1 / 2)

加入书签

很快,德军得知这种武器名为“喀秋莎”

火箭炮。

它采用多轨射装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射大量火箭弹,火力覆盖范围极广。

虽然其精度相对传统火炮较低,但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压制能力,足以对德军的集结地、补给站等重要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而且,喀秋莎火箭炮安装在卡车上,具有高度的机动性,打完一轮齐射后能迅转移阵地,让德军难以实施有效的反击。

面对喀秋莎火箭炮带来的巨大威胁,德军高层决定加快本国火箭炮的研步伐,试图找到一种能够与之抗衡的武器。

实际上,德国在火箭技术领域的研究起步很早。

一战结束后,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国防军不能拥有重型火炮,于是开始秘密研究火箭技术,期望以此来替代火炮。

当时德国国内关于火箭的研究五花八门,从火箭推进的赛车到飞机,各种新奇设计层出不穷,这为德国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德国陆军对火箭弹寄予厚望,按照他们的设想,火箭弹能够在瞬间向敌方阵地倾泻大量弹药,射程远且制造相对简易。

然而,在研过程中,德国科学家们在解决火箭弹精度问题上走进了死胡同。

他们试图通过让火箭弹自旋来提升弹道稳定性,为此设计出了复杂无比的方案。

例如研的“91aprf11”

火箭弹,重达15公斤,直径11o毫米,但其飞行轨迹却极其不稳定,落点与目标相距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随着希特勒上台并撕毁《凡尔赛条约》,德国国防军重新拥有了火炮,陆军对火箭弹的研究热情也逐渐消退。

但德国空军仍在继续探索,最终研制出了35式烟雾射器。

不过,这种武器本质上只是一种火箭增程迫击炮,在性能上甚至比不上德军原有的1oo毫米迫击炮,所以没有能正式投入使用。

直到苏德战争爆,喀秋莎火箭炮给德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德国才再次重视起火箭炮的研。

他们开始量产41式喷烟者火箭炮,并推出了装备21o毫米火箭弹的升级版42式喷烟者。

然而,41式喷烟者属于拖拽式火箭炮,机动性远不及采用卡车底盘的喀秋莎。

在实战中,往往是喷烟者刚完成一轮齐射,还来不及转移阵地,就被喀秋莎的反击火力摧毁,导致大量装备损失。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德国工程师试图设计一种既便宜又具有强大火力的火箭炮。

于是,41式射架应运而生,它结构简单,由钢制边条制成铁框,可根据需要安装不同直径的火箭弹。

使用时,德军士兵需在战场上挖出计算好角度的坑,将射架放置其中装填火箭弹。

虽然这种方式部署起来费时费力,但在阵地足够宽大的情况下,德军能够部署数百个射架,实现上千枚火箭弹的齐射。

不过,这种方式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德军火箭炮在机动性和综合性能上与喀秋莎的差距。

此外,党卫军也尝试对火箭炮进行改进,他们将射架焊接在sdkf251半履带装甲车上,或者改装法国产的索玛3o3半履带装甲车,安装上48管火箭炮射8o毫米火箭弹。

但这些尝试同样没有取得显着成效,德国的火箭炮在整体性能和实战表现上,始终无法与喀秋莎火箭炮相媲美。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火箭炮,却始终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应对喀秋莎的武器,只能在东线战场上不断承受着喀秋莎火箭炮带来的巨大压力。

林毅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目光透过窗户落在远处的天际线上,心里头那笔账算得愈清晰。

他太清楚了,眼下在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