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林毅的报复一(1 / 2)
“等会儿就好。”
陶小艾把炒好的肉酱盛进砂锅里,又快手炒了盘青椒土豆丝,凉拌了份黄瓜木耳。
醒好的面团在案板上被擀成薄薄的面皮,她握着擀面杖转着圈推,面皮渐渐变得透亮,能隐约看到下面的木纹。
“要宽面还是细面?”
她回头问。
“宽的。”
林毅走进来,指尖碰了碰案板上的面皮,“跟老家吃的那种一样。”
陶小艾笑着应了,把面皮折成三叠,菜刀飞快地切下去,宽宽的面条散落在撒了干粉的案板上,根根分明。
水开后下面,面条在沸水里翻滚着浮起,她捞出来过了遍凉水,装在粗瓷碗里,浇上滚烫的肉酱,撒一把翠绿的葱花。
“尝尝?”
她把筷子递过去,眼里带着点期待。
林毅挑了根面条吹凉,塞进嘴里慢慢嚼着。
宽面裹挟着肉酱的咸香,面身筋道得能尝到麦香,像极了小时候母亲在灶台边做的味道。
他又夹了口土豆丝,酸辣味正好解了肉酱的厚重。
“比我妈做的还好吃。”
他咽下嘴里的面,声音带着满足的喟叹,“真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
“以前总做米饭,怕你吃不惯。”
陶小艾给自己盛了半碗,“上周特意让张姐教的,她老公就是西山人。”
林毅突然放下筷子,伸手擦掉她嘴角沾的面粉:“辛苦你了。”
“不辛苦。”
她低下头吃面,耳根微微烫,“你们那儿是不是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做面?”
“差不多。”
林毅扒拉着碗里的面,“要是哪家媳妇面做得不好,会被街坊笑话的。
我妈说,过日子就像和面,得有耐心揉,才能筋道。”
陶小艾想起第一次做面时,面团粘得满手都是,煮出来的面条软塌塌的像浆糊,林毅却吃得干干净净。
现在看着他把最后一口面汤喝下去,碗底朝天的样子,心里暖烘烘的。
收拾碗筷时,林毅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搁在她顶:“以后不用特意学这些。”
“我愿意。”
陶小艾擦干手转过身,指尖划过他的眉骨,“你喜欢就好。”
林毅其实知道陶小艾做的面食不像他老家西山的,倒是很像隔壁西陕的,虽然这两个省和再往西的甘省都是以面食为主,但是其实区别还是不小的。
黄土高原的沟壑里藏着一碗面的千年故事。
山西、陕西、甘肃三省盘踞在黄河中游,这片被风沙与干旱亲吻的土地,自古便是杂粮的天下。
小麦耐旱、易储存的特性,让它成了餐桌上的主角,而蔬菜却因缺水少雨难以繁茂,稀疏的白菜、土豆、萝卜撑不起四季的餐桌,于是主妇们的巧思便顺着擀面杖流淌开来,在面团里揉进了生活的韧性。
山西人对面的讲究,藏在“七十二变”
的花样里。
平遥古城的清晨,巷子里飘着莜面栲栳栳的香气,主妇们把莜麦面和好,揪出拇指大的面团,在光滑的石板上一搓,卷成蜂窝状的小卷,码在笼屉里蒸熟,蘸上醋调和的蒜泥,粗粮的粗粝便被温柔化解。
这手艺原是因莜麦耐贫瘠,却不易消化,才想出搓卷的法子让热气均匀渗透。
晋中一带的抿尖更是巧妙,铁制的抿床架在锅上,面团在抿床上一推,细如银线的面鱼便滑进沸水,捞出来拌上西红柿酱,酸香里藏着对细粮的珍惜——过去白面金贵,掺上玉米面、高粱面一起抿,既省粮又饱腹。
陕西的面里裹着黄土的厚重。
关中平原的婆姨们揉面时总爱用尽全力,仿佛要把日子的力气都揉进去。
油泼面的宽皮带面得擀得薄如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