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 93o章 谈判六929 93o两章合一(2 / 4)

加入书签

p>

老将和参谋长异口同声地惊呼,两人脸上的震惊几乎一模一样。

这主意确实出了他们的预想——原本只想着“租与不租”

,林毅却直接跳出框架,把“使用权”

换成了“所有权”

“对,卖。”

林毅点头,指尖在“天运”

运输机的参数备注上点了点,“这运输机装备了很多,之前卖给过政府军,也卖给过美国人,再卖给德国人,顶多算是‘扩大贸易范围’,谁也挑不出理来。

毕竟咱们卖的是‘商品’,不是‘军事支援’,德国人怎么用、运什么,那是他们自己的事,跟咱们无关。”

其实二战时期,德国在远程轰炸机和远程运输机的展上存在显着短板,这种短板并非技术层面完全不具备研能力,而是受到战略误判、资源分配、作战需求导向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最终导致德国空军和运输部队始终缺乏真正意义上能执行洲际或远距离任务的此类装备,进而对整个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远程轰炸机领域,德国也不是没有过相关尝试,但这些尝试要么起步太晚,要么因战略摇摆而中途夭折,始终未能形成有效战斗力。

早在二战爆前,德国航空界曾提出过一些远程轰炸机的设计构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克公司的ju39o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的264。

ju39o是在ju29o运输机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四远程轰炸机,其设计航程可达6ooo公里以上,理论上具备从欧洲起飞轰炸美国东海岸的能力,甚至在1943年进行过一次接近英国的远程试飞。

264则是专门为“跨大西洋轰炸”

任务设计的四轰炸机,航程同样过6ooo公里,可携带2吨炸弹执行远程任务。

然而,这两款机型的展都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战争初期沉迷于“闪电战”

的胜论,认为凭借ju87俯冲轰炸机、he111中型轰炸机等装备配合地面部队即可快击败对手,对远程轰炸机的战略价值重视不足,导致相关研经费和资源被大量倾斜给战斗机和中型轰炸机。

另一方面,1943年后德国本土遭到盟军战略轰炸,航空工厂频繁受损,原材料(尤其是铝材)供应紧张,ju39o最终仅造出3架原型机,264也只完成了2架原型机,均没有未投入量产。

相比之下,德国在战争中广泛使用的轰炸机多为中程或短程型号,完全无法满足远程作战需求。

he111作为德国空军的主力中型轰炸机,最大航程仅2ooo公里左右,在对英国的“不列颠之战”

中,其航程已显局促,需要贴近英国海岸线作战,且易受英军战斗机拦截。

ju88虽然性能更优,航程也仅约27oo公里,同样属于中程范畴。

这些轰炸机在对苏联腹地、中东等远距离目标的打击上几乎无能为力。

使得德国空军始终无法像盟军(如美国陆军航空军的b-17、b-29,英国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那样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无法摧毁敌方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和战争潜力,反而在后期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远程运输机领域,德国的短板同样明显,其装备的运输机普遍存在航程短、载荷有限的问题,难以支撑远距离兵力投送和物资补给任务。

德国空军的主力运输机是容克ju52,这款三运输机虽然可靠性较高、产量巨大(过48oo架),但本质上是一款中短程运输机,最大航程仅12oo公里,有效载荷约2吨,最多可搭载18名士兵。

在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

中,ju52在向苏联前线运输物资时,因航程不足不得不频繁中转,效率低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