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发展规划(十一)(2 / 2)
>
更关键的是,根据地因频繁遭受“围剿”,控制区域不断变动,即便偶尔获得少量设备,也难以建立稳定的生产环境,设备要么在转移中损坏,要么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零件而无法正常使用,从国外引进设备与技术的尝试基本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进入抗战时代,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与巩固,cpc发展工业的需求更为迫切,工业建设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当时日军推行“囚笼政策”,对根据地进行疯狂资源掠夺与经济封锁,企图扼杀抗日力量。
为打破封锁,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cpc发起大生产运动,工业生产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陕甘宁边区,领导核心发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各类工厂迅速涌现。边区的军事工业重点发展,延安兵工厂从最初只能修理枪械,逐步具备制造步枪、机枪、手榴弹的能力。
工人们克服原材料短缺的难题,用废旧金属冶炼钢材,以土法提炼火药,甚至手工打造生产工具。
民用工业同样取得进步,边区纺织厂从各地收集棉花、羊毛,组织工人纺纱织布,不仅解决了军民穿衣问题,还能生产毛毯、毛巾等产品。此外,机械厂、化工厂、造纸厂、制革厂等也相继建立,利用当地资源与技术满足根据地基本需求。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其他抗日根据地,工业建设也同步推进:晋察冀根据地依托煤炭资源建立小型煤矿与发电厂,为工业生产提供能源;晋冀鲁豫根据地则侧重发展纺织业与农具制造,支持农业生产、保障民生。
这一时期,cpc对外引进工业资源的渠道略有拓宽。借助当时的合作局面,根据地获得少量来自国民政府的物资援助,但其中工业设备与技术占比极低,且多为老旧淘汰产品,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