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曹家12(1 / 2)
曹成军听得眼睛瞪得溜圆,满是不可置信——他干了一辈子的搪瓷厂,在张大龙嘴里竟然成了站在悬崖边的模样。他喃喃地重复着:“这不可能吧?这不可能吧?”
曹世杰赶紧劝道:“爹,大龙跟咱说这些,就是让咱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您别着急。再说您就是个车间主任,真要操心也轮不到您,上边还有厂办主任、副厂长、厂长和书记呢,这些才是他们该管的事。”
“你说的是什么屁话!”曹成军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都高了些,“没有搪瓷厂,哪有你老子我今天?
当年我还上过京,给老人家献过咱厂的搪瓷品!
我能眼睁睁看着它垮掉?”他又转向张大龙,语气带着恳求,“大龙,你再跟叔说说,真就没一点办法了?”
张大龙摇了摇头,语气沉了沉:“曹叔,这是改革开放的阵痛,没别的法子。”
听到这斩钉截铁的话,曹成军的脑袋瞬间耷拉下来,重重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失落:“哎,没想到啊,干了一辈子,到老了,搪瓷厂竟要落这么个下场。”
看到曹成军这垂头丧气的模样,张大龙赶忙放下杯子安慰:“曹叔,您也别太着急。
这改革开放的阵痛,就是时代要经历的坎,慢慢您就接受了。
再说你们搪瓷厂这一两年也倒不了,现在国家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时半会影响不到咱县,您先有个心理准备就行。”
曹成军听了这话,勉强打起精神,声音还有点闷:“叔知道了。哎,我也没别的想法,就是一想到干了一辈子的厂子,最后要落个倒闭的下场,心里实在不好受。”
张大龙点了点头,语气里满是理解:“曹叔,您的心情我懂。可咱国家要改革、要发展,就得砍掉些‘老大难’的企业。
现在你们搪瓷厂,慢慢不光不能给国家创效益,反倒成了拖累,这种时候,有些取舍就不得不做。”
于正光见气氛沉下去,赶紧岔开话头,对着张大龙说:“大龙,你今天来是给咱曹叔添堵的吧?
光说问题不给办法——你倒说说,以后就算改革开放,哪些部门也没啥大变动?
咱现在都在这儿,有人的找人,有办法的想办法,帮曹叔跳出搪瓷厂这泥坑不就完了?至于厂子死活,哪是个人能拦得住的,跟咱实在不搭边。”
张大龙笑着摆手:“二姐夫,我可没添堵的意思,这不是话赶话说到这儿了嘛!曹叔,您可别怪我啊!”
曹成军赶忙打起精神,摆了摆手:“不怪你,大龙!要不是你点透,叔还以为搪瓷厂能一直干下去呢。
现在我也明白,咱厂有些事确实做得太糙,成本控制压根没放在心上,这成本咋能降得下来?”
于正光又催着张大龙:“别扯别的了,你赶紧说,到底哪些部门改革不到?咱好帮曹叔想辙,让他早点跳出来。”
张大龙喝了口橘子汁,清了清嗓子说道:“二姐夫、曹叔,要说稳当,首当其冲就是学校——不管啥时候都得办学,老师这行当自古以来都饿不着。
再就是医院,不管怎么改革,人总得看病,错不了。
还有像供电所、车管所、公安局、交通局、公路局这些,都是直管部门,不会有太大变动,毕竟天天都得用人办公。”
他看向曹成军,接着说:“曹叔您有级别在,要是有人脉,咱就找找关系,把您调到这些部门去。
您这岁数,就算不往上走,去这些地方养老也行啊,哪怕找个清闲的,像气象局、文化局,都安稳。”
一旁的曹世杰听了,赶紧问道:“大龙,那我待的‘打办’,以后是不是也要取消?”
张大龙点了点头,解释道:“‘打办’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以前是计划经济,物资都按计划分配,就怕有人搞投机倒把、倒卖紧俏货,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