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再闻林凌(2 / 4)

加入书签

开始的,像是如今荠县的县令韦明,最开始就是在上虞县任县丞的。

当然,这些说羡慕的人,可能也只是表面上羡慕,因为很多进士在被授官之后,最期待的,还是留在京城当京官。

按照差不多时期的,在另一个空间的万历时期的《吏部职掌·文选清吏司·进士除授》记载,二甲进士在京里一般多任主事,在外一般会下放到州府;三甲进士在京里会被授予博士、舍人、行人等官职,外放则是推官、知县之职。

虽然下放地方,权力也更大,毕竟一方之父母啊,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当京官。

万历初年的礼部尚书张瀚就曾说,天下与百姓距离最近的莫过于州县的官员,其次是州县的佐2官。

然后,在州县正官之中,进士出身的官员却只有不到两成,其余的官员多是通过乡试、贡试的官员。

在目前的陈汉朝,或许情况没有另一个时空明朝那么严重,但是李逸相信,赵安民的那些同年,多数还是留在了京里。

留京城好啊,就算不是在北京,在南京也不错嘛。

南京六部虽然很多都是没什么实权的官员,但南京也是京啊,对吧,北京!

当京官最大的一个好处,那就是仕途晋升更快,天花板更高。

官场一直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非翰林不如内阁”

意思就是内阁成员基本是从翰林开始的。

翰林院可以说是官员晋升的“快车道”

,后续职业展其实算是比较明确的。

在翰林院任职之后,很多人往往会任职编修等官职,再之后则是六部主事、郎中、侍郎,甚至是进入内阁成为阁员。

而地方上历练就充满了多样性,知县往上升不一定成为知州或者知府,也可能成为推官、同知、再到知府。

再之后可能就到省里,最后成为布政使,然后再被调入京里。

担任六部尚书,如内阁之类的。

但是这条路耗时太长了。

究其原因还是京官与地方官考察年限不一样,相比较之下,京官的升级度更快一些。

例如明朝正统年间,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之时。

正统十三年,当时的状元彭时被授予翰林院编撰。

次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明朝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朱祁镇去瓦剌留学了。

景泰帝朱祁钰仓促继位,急需补充内阁人才,当时彭时就凭借状元身份和翰林院编撰的资历,被紧急召入内阁参与机务。

入仕一年就成功入阁,也是没谁了。

除了晋升度之外,人脉、工作环境以及资源获取的便利程度,都不是地方官可比的。

就好比同样都是五品官,陆衍之的岳父,乃是吏部郎中,他的话就比同为五品的王墩更管用。

所以,赵安民的这段话,估计是自己安慰自己,没有留在京城而下放到地方。

却听赵安民继续道:“在下到提刑按察使司之后,一心想着挥自己的能力,多做一些功绩。

虽然功利了一些,但如今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所以,当初看到长吉县的案子,在下才会下来查案。”

“至于府衙,在下着实没有认识之人。”

“那赵先生可现当初长吉县的案卷在府衙手里,只有短短十来天就完成了审查,随后便被送到了提刑按察使司?”

“有这种事?”

赵安民好像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眼睛睁大。

“李大人的意思,府衙之中有人或许参与了长吉县刘家走私一案?”

和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李逸只是提了一句府衙走流程太快了,赵安民就猜到了李逸想要说的。

“不错,在下怀疑府衙之中有人给刘家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