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6章 大后勤(求五星好评,数据好差啊,读者大大们)(2 / 3)

加入书签

p;  反过来,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强大、标准化的民用工业体系,遍布全国、管理规范的仓储运输网络,

    反应灵敏的物资调配系统,以及大量受过基本技术训练的产业工人同志们。

    这意味着什么?”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学员们:

    “这意味着,一旦进入战时状态,我们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民用工厂转为军品生产,将民用卡车编入运输序列,将技术工人征召入伍补充技术兵种!

    一个强大的民用经济基础,是军队战时扩张和持续作战能力最深厚的源泉!

    这就是‘以民促军’!”

    这时,一位戴着眼镜、显然是参谋出身的学员举手提问:

    “陈教员,我理解您的意思。

    但这里有个矛盾:军队要求高度统一和专用,而民用生产追求的是成本和市场适用性。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难道要让全国的工厂都按照军标来生产暖水壶吗?”

    “问得好!”陈朝阳赞许道,这正是他希望引出的深度思考,

    “这就涉及到‘军民融合’的精髓,不是简单地让民品达到军标,或者让军品降低标准,而是要找到那个‘结合点’,

    建立一种‘平时为民,急时转军’的弹性机制和标准体系。”

    “比如,”他举例说明,“我们可以推动建立一种‘基础通用标准’。

    汽车的轮胎螺丝、发动机的基础接口、无线电的某些基础频段和协议,

    是否可以制定军民两用、或者极易转换的国家强制标准?

    这样,民用卡车在生产时,就潜在地具备了满足军事后勤需求的基因。

    又比如,重要的民用基础设施,如大型桥梁、隧道、港口,在设计建造时,是否就应该考虑到其军事承载能力、伪装防护需求和快速修复预案?

    这就是将国防需求,‘融合’到国家经济建设的血脉之中!”

    他总结道,声音沉稳:“所以,我所理解的,在军事层面上真正的‘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协同发展’,其最终形态,就是要构建一个

    ‘军中有民,民中有军,平战一体,迅即响应的国防有机体’!”

    “在这个有机体中,军队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国家和社会肌体之中。

    前方的战士与后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