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什么毫厘千里的(2 / 3)

加入书签

零件的误差都偏向了同一个方向,叠加起来,很快就超过极限了。”

    小孙技术员也赶紧帮腔,指着图纸上的配合公差带示意图:

    “是啊,钱师傅。

    新标准不是不信您的手艺,是想让您这顶尖的手艺,能稳定地生产出顶尖的零件,而且让下一个用到您零件的人,

    不管是咱厂装配的,还是前线操作的同志,都能百分之百放心,不用再靠运气去‘凑合’。”

    陈朝阳和郑春秋在一旁静静听着,没有立刻介入。

    这场发生在普通工人与技术员、老经验与新标准之间的碰撞,恰恰是整个金陵厂乃至整个国家工业转型期最真实、最微观的缩影。

    它无关对错,只关乎时代车轮前进时,不同思维方式的磨合。

    陈朝阳知道,解决这样的矛盾,光靠行政命令不行,更需要耐心和智慧,让科学的道理,像春雨一样,慢慢渗透进这片习惯于经验和感觉的土壤。

    “钱师傅,”陈朝阳适时开口,声音却带着分量,走到钳工台前,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拿起那个阀体和旁边一个按新标准加工的合格品。

    他将两个零件递给郑春秋:“郑教授,您是权威,您看。”

    郑春秋接过,拿出千分尺仔细测量,又对着光看了看内壁,这才对钱师傅说:

    “钱师傅,你的手艺没得说,这个阀体内壁光洁度非常好。但是,”

    他话锋一转,将千分尺展示给众人看,“你加工的这个,孔径大了几毫米。

    单个看没问题,但累积误差就会导致系统压力不稳。

    液压设备,压力不稳可能就是动作失调,甚至……”

    陈朝阳接过话头,语气凝重:“甚至会让我们的操作的工人同志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看向钱师傅,“钱师傅,在战场上,咱们会因为‘差不多’就放过一个敌人吗?

    现在我们搞工业建设,车间就是我们的战场,零件就是我们的武器。

    这新标准,不是捆住您手脚的绳子,是指引我们打出‘百发百中’的瞄准镜!

    您这手好手艺,加上这科学的规矩,那才是真正的如虎添翼,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钱师傅看着陈朝阳和郑春秋,又瞥了一眼旁边纷纷点头的年轻工人们,脸上的倔强慢慢消融了。

    他叹了口气,挠了挠头:“唉,道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就是这手,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