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5章 “军事车间”(2 / 3)

加入书签

;  战场上的新式武器,也不可能等士兵完全摸透所有原理再投入战斗!

    必须在实战中检验,在冲锋中磨合。

    我的想法是,先集中力量,确保尺寸这个‘主阵地’百分百拿下!

    至于光洁度这些‘次要阵地’,我们可以在批量生产中,组织技术骨干成立‘突击队’,边生产、边研究、边解决!

    要敢于承担一定的战损,才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这才是咱们部队敢打敢拼、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传统嘛!”

    郑春秋拿起一个样品,用指甲划过表面,又对着光线仔细观察,眉头紧锁:

    “赵主任,机械科学不同于战场冲锋。

    基础工艺是根基,根基不牢,批量生产越多,浪费越大,隐患也越大。

    这表面看似‘次要’,却直接关系到零件的疲劳寿命。

    这不是战损,这是可以避免、科学的代价。”

    陈朝阳走向一台正在加工同类零件的车床。

    操作机床的是一位老师傅,神情专注,但眉宇间带着一丝显而易见的焦虑,额头上也沁出细密的汗珠。

    “老师傅,这新图纸,看得那么吃力吗?”

    陈朝阳微微提高嗓音,俯身靠近,在机床运转的轰鸣声中,他的询问依然清晰。

    正在操作车床的马老师傅闻声转头,见是陈朝阳,急忙停下机床,擦了擦手上的油污,略显局促地搓了搓手。

    “陈书记,”他摘下老花镜,指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眉头不自觉地皱成了川字,

    “不瞒您说,这新图纸……是精细,比从前那些个示意图讲究多了。

    就是这些个弯弯绕绕的符号,这个公差那个光洁度的,看得人眼花。

    赵主任要求我们这个星期必须‘攻克难关’,全部按新标准交货…压力有点大,就怕手一抖,又出废品,拖了车间的后腿。”

    陈朝阳又连续询问了几个工人,得到的反馈一致:大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压力”,生怕自己成为“掉队的那一个”,

    但对于新标准背后的原理和重要性,却普遍懵懂,只是被动地执行着“命令”。

    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了。

    赵喜奎并非抵制改革,恰恰相反,他无比渴望在这场改革中证明自己,证明他带的兵才是最能打的。

    但他骨子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