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青玉坊的晚霞与思念(1 / 2)

加入书签

夕阳,像一颗巨大的、烧得通红的宝石,缓缓沉入西边连绵的山峦。

它最后的余晖,如同融化的金子,泼洒在青玉坊的每一寸土地上,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绚烂至极的晚霞。

那色彩,从天际的绯红、橙黄,过渡到温柔的粉紫、浅蓝,层层叠叠,变幻莫测,美得令人心醉,却又带着一丝转瞬即逝的惆怅。

村口那棵不知历经粉紫、浅蓝,层层叠叠,变幻莫测,美得令人心醉,却又带着一丝转瞬即逝的惆怅。

村口那棵不知历经了多少风霜的老槐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巨大的树冠在晚霞的映照下,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此刻,树干下、树荫里,聚集着青玉坊的乡亲们。

他们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一些中年人,甚至还有几个懵懂的孩子依偎在大人身边。

平日里,这里是乡亲们休憩闲聊、互通有无的场所,充满了烟火气的喧闹。

但今天,气氛却异常凝重。

没有人高声谈笑,甚至连孩子们也似乎感受到了大人们的情绪,安静地待着。

乡亲们只是静静地坐着,或站着,目光不约而同地望向远方,望向夕阳沉落的方向,也望向记忆深处那个刻骨铭心的方向。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息——那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像傍晚山间的薄雾,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又夹杂着一种深深的感激,如同老井水般醇厚甘甜,沉淀在岁月的深处。

他们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那是一段交织着苦难、希望与热血的岁月,而这段岁月的主角,是一群年轻的姑娘们——林薇小队。

不知过了多久,一直沉默着凝视远方的刘大娘,轻轻地、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在寂静的傍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要将心中积压已久的情感都吐出来。

她用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轻轻拂去衣襟上并不存在的灰尘,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又饱含着无限的感慨:“唉……多好的姑娘们啊……”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乡亲们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大家的思绪,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了几年前,那个青玉坊还挣扎在贫困与闭塞中的艰难时期。

那时候的青玉坊,可不是现在这般模样。

村子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交通不便,土地贫瘠。

虽然村名里带个“玉”

字,传说中祖上也出过采玉的能人,但到了近代,早已没了那份机缘。

乡亲们世代以耕种几亩薄田为生,风调雨顺的年景,尚能勉强糊口;若是遇上旱涝灾害,便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村里的房子,大多是破旧的土坯房,低矮、昏暗,不少已经摇摇欲坠。

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孩子们大多上不起学,早早地就帮着家里干活。

日子就像村口那条浑浊的小河,缓慢而沉重地流淌着,看不到多少光亮。

“是啊,”

旁边一位头花白的大爷——那是村里的老支书,张大爷,他接过了话头,声音同样带着岁月的沧桑,“那时候,咱们青玉坊,真是难啊!

吃了上顿愁下顿,住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进风。

年轻人都想着往外跑,觉得在村里没盼头。”

“就是,就是,”

另一位大婶接口道,“我家那口子,那时候就总念叨着要出去打工,哪怕去矿上受苦,也比在家里强。”

就在青玉坊的乡亲们几乎要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时候,她们来了。

那是一个春天,,“我家那口子,那时候就总念叨着要出去打工,哪怕去矿上受苦,也比在家里强。”

就在青玉坊的乡亲们几乎要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