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1章 陈婶缝扣子,帮我家衣服补好的针线(1 / 2)
1998年深秋的风裹着梧桐叶钻进巷口时,我正蹲在自家门槛上数母亲毛衣上脱线的针脚。那件藏青色腈纶毛衣是三年前母亲生日时父亲买的,袖口磨出了毛边,领口处还掉了颗黑塑料扣子,露出的线头像极了母亲最近总皱着的眉头——父亲在国营厂的下岗名单里待了半个月,家里的煤炉三天没正经烧过热水,连我书包上挂着的帆布带,都断了半截用麻绳勉强系着。
“小远,你妈在家不?”巷尾传来陈婶的声音,裹着蓝布头巾的身影踩着碎叶过来,手里拎着个掉漆的铁皮盒子,盒盖缝里还夹着半根银闪闪的顶针。陈婶是巷里出了名的“针线通”,谁家衣服破了洞、被子绽了线,只要喊她一声,她准带着那盒宝贝针线上门。我慌忙站起来应着,母亲从里屋掀了门帘出来,眼圈还带着红,见了陈婶又赶紧抹了把脸:“他婶子,这么冷的天还麻烦你跑一趟。”
“看你说的,邻里街坊的,这点小事算啥。”陈婶把铁皮盒往八仙桌上一放,咔嗒一声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轴线,红的、蓝的、黑的,像撒了一把彩虹,还有大小不一的钢针用硬纸板插着,最底下压着块磨得发亮的竹绷子。她伸手从母亲手里接过那件藏青毛衣,指尖捏着脱线的领口翻来覆去看了看,又从口袋里掏出颗新的黑扣子——比原来的那颗略大些,边缘还带着点毛刺,“这是我家老陈去年工装剩下的扣子,你看能用不?”
母亲连忙点头,眼眶又热了:“咋不能用,这可比原来的好多了。”陈婶没再多说,搬了张小板凳坐在窗边,阳光刚好落在她膝头,把她鬓角的白发染成了浅金色。她先把毛衣平铺在腿上,用手指捋平领口的褶皱,再从铁皮盒里抽出一根黑丝线,咬着线头抿了抿,指尖捻着往针眼里送。我凑在旁边看,她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指腹上布满了细密的茧子,那是常年握针、洗衣留下的痕迹,可穿针引线时却稳得很,丝线穿过针眼的瞬间,她嘴角还轻轻扬了扬,像完成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你陈婶年轻时候,可是咱们巷里的‘巧手’。”母亲坐在一旁纳鞋底,针锥穿过厚布的声音和陈婶的针线声混在一起,倒有了些暖意。原来陈婶二十岁嫁过来时,陪嫁里最显眼的就是一箱子针线活,枕套上绣的鸳鸯能看出羽毛的层次,小孩的虎头鞋连虎须都绣得根根分明。那时候巷里谁家娶媳妇、添孩子,都要找陈婶讨件针线活当贺礼,她从不推辞,常常坐在煤油灯下缝到半夜,第二天眼睛红着也乐呵呵的。
陈婶听着母亲的话,手里的针线没停,黑丝线在毛衣领口绕了个圈,针脚细密得像鱼鳞:“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年轻人都买现成的衣服,谁还做针线活。”话虽这么说,她却从铁皮盒里翻出块碎花布,是我去年穿破的碎花衬衫剩下的边角料,“我看这布挺软和,给你书包补个带子吧,麻绳系着硌得慌。”我心里一暖,连忙把书包递过去,看着她用粉饼在布上画了个长方形,剪下来后又沿着边缘锁边,针脚走得又匀又密,比原来的帆布带还结实。
缝到一半时,陈婶突然“哎哟”一声,针尖不小心扎了手指,血珠冒出来时,她赶紧把手指含在嘴里,眉头皱了皱又舒展开,笑着说:“老了,眼神不中用了。”母亲忙起身找创可贴,陈婶却摆了摆手,从铁皮盒底层摸出个小瓷瓶,倒出点黄色的粉末撒在伤口上——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她用薄荷和艾草磨的粉,止血又消炎,是她婆婆传下来的方子。“做针线活哪有不扎手的,”她把受伤的手指缩到袖口,另一只手继续捏着针,“我婆婆以前常说,针脚里藏着日子,每一针都得用心,日子才能缝得扎实。”
那天下午,阳光慢慢移过八仙桌,陈婶补好了毛衣的扣子,又缝好了我书包的带子,还帮母亲把纳了一半的鞋底收了收边。临走时,母亲要给她钱,她坚决不肯,推着母亲的手说:“这点针线活要是收钱,那我成啥人了?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