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2章 任奶奶晒柿饼,分几个给我家的软糯(2 / 3)
邻里关系就是这样,你送我一把柿饼,我给你两个红薯,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满是温暖的小细节。任奶奶说,以前巷子里的人更多,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手艺,李婶会做豆腐脑,每天清晨巷口都飘着豆香;王叔会修自行车,门口总摆着各种工具;赵奶奶会纳鞋底,傍晚时分总能看到她坐在门口缝缝补补。后来年轻人都搬去了新小区,老巷里只剩下他们几个老人,但大家还是保持着互相照应的习惯。“远亲不如近邻,这话没错。”任奶奶说,去年她感冒发烧,是张大爷送她去的医院,回来后李婶每天都来给她煮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聊着聊着,太阳渐渐西斜,把院子里的影子拉得很长。任奶奶把竹筛里的柿饼收进陶缸,准备开始捂霜。她掀开缸盖时,我看到里面铺着厚厚的干草,是去年秋天晒的稻草,还带着阳光的味道。“这干草得用当年的,不然容易发霉。”任奶奶一边铺柿子一边说,“每层柿子之间要留空隙,不能挤着,不然会烂。”我帮着她把柿饼一个个摆好,每个柿饼都带着满满的白霜,像裹了层糖衣。任奶奶说,等捂上半个月,霜会更厚,到时候吃起来更甜。“到时候我再给你拿点,你也给软糯留两个。”
我连忙道谢,任奶奶却摇了摇头:“谢啥,都是街坊邻居,互相照应是应该的。”她顿了顿,又说:“你们年轻人工作忙,平时也顾不上自己,有空多回来看看,院子里的柿子树还等着你们摘果子呢。”我点点头,心里有点发酸。自从搬去新小区后,我确实很少回老巷了,若不是软糯今天非要跟着来,恐怕还见不到任奶奶晒柿饼的场景。
收拾完柿饼,任奶奶又从屋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柿子蒂。“这东西可别扔了,煮水喝能治打嗝。”她抓了一把放进我的手里,“你平时上班压力大,有时候打嗝停不下来,就煮点这个水喝,比吃药管用。”我接过柿子蒂,摸起来有点硬,却带着淡淡的清香。这还是我第一次知道,柿子蒂还有这用处。任奶奶说,这些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以前没有药,家里人不舒服了,就靠这些土办法缓解。“现在虽然有药了,但这些老办法也管用,都是过日子的智慧。”
眼看天要黑了,我带着软糯准备回家。任奶奶送我们到门口,又叮嘱道:“路上慢点,软糯要是还想吃柿饼,就让它过来,我这儿还有。”软糯像是听懂了,回头对着任奶奶摇了摇尾巴,嘴里还叼着没吃完的柿饼。走出老巷时,风更凉了,可心里却暖暖的。手里的柿子蒂散发着清香,怀里的油纸包着柿饼,还有软糯嘴角的白霜,都是老巷里的温暖。
回到家后,我把任奶奶给的柿子蒂放进抽屉里,又把油纸包里的柿饼拿出来,放在盘子里。软糯凑过来,又想吃,我却没给它,怕它吃多了不消化。“明天再给你吃,今天不能再吃了。”软糯委屈地哼了一声,却还是乖乖地趴在我脚边,眼睛盯着盘子里的柿饼。我拿起一个柿饼,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带着白霜的清凉,果肉软糯,入口即化,嘴里满是深秋的甜香。这味道,比超市里买的柿饼更纯粹,更让人安心。
晚上给妈妈打电话,说起了任奶奶晒柿饼的事。妈妈说:“任奶奶是个好人,你小时候她还经常给你糖吃呢。”我这才想起,小时候我总爱去任奶奶家玩,她的抽屉里总藏着各种零食,有水果糖、花生糖,还有晒干的红枣。那时候的柿子树还没这么粗,我总缠着任奶奶摘柿子,任奶奶就会搬个小板凳,踮着脚帮我摘,还会把柿子放在温水里泡一泡,说这样吃着不涩。那些记忆像老照片一样,在脑海里慢慢清晰起来,原来任奶奶对我的好,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挂了电话,我又看向盘子里的柿饼,突然觉得这小小的柿饼里,装着的不只是甜,还有任奶奶的心意,还有老巷里的温暖,还有那些逝去的时光。第二天早上,我特意煮了点柿子蒂水,喝起来有点淡淡的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