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子午流注(2 / 4)

,旁边还有一行蝇头小楷:“辰时气血注大肠,饮食宜清淡,忌生冷。” 这不仅是针法的秘诀,更是对养生之道的阐述。

“记住,” 苏瑶转身时,银发在晨光中微微发亮,“施针如用兵,需因时制宜。若在气血衰弱之时强行针刺,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损耗正气。” 她从袖中取出一套银针,在阳光下轻轻晃动,针尖闪烁着冷冽的光芒,“就像行军打仗,要懂得把握战机,这子午流注的时辰,便是施针的最佳战机。”

张思贞认真地点头,将这些要点牢牢记在心中。就在这时,一片银杏叶从书页间滑落,轻盈地飘落在子午流注图上。那是半片干枯的银杏叶,叶脉间 “济世” 二字因年月久远褪成淡红,却在某个角度下,与窗外斜射进来的阳光重叠。刹那间,褪色的字迹仿佛重新注入了鲜活的血色,在光影交错中熠熠生辉。

他忽然意识到,师父方才讲解的不仅是针法的精妙,更是医者仁心的传承。每一个时辰的流转,每一条经络的盛衰,都关乎着患者的安康。这子午流注针法,不仅是对时间与人体奥秘的深刻理解,更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师父,” 张思贞拾起银杏叶,小心翼翼地夹回书中,“这‘济世’二字,便是我们医者毕生的追求吧?”

苏瑶欣慰地笑了,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正是。这《青囊经》里的每一种医术,每一条医理,最终都指向这两个字。行医之路,不仅要精通医术,更要有一颗悲悯济世之心。” 她望向窗外盛开的槐花树,晨光为她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色,“记住,我们手中的银针,不仅能治病,更要能传递希望;我们写下的药方,不仅是草药的配伍,更是对生命的承诺。”

张思贞握紧手中的《青囊经》,感受到书页间传来的温热。那是历代医者的体温,是跨越时空的医者仁心。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接过的不仅是一本医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传承千年的济世使命。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带着这份使命,在医道之路上坚定前行,让医者仁心的薪火永远传承下去。

暮色漫过窗棂时,苏瑶指尖轻叩《青囊经》封皮,檀木锁扣在铜环上撞出清越声响。她望着张思贞攥紧书卷的指节,忽然想起自己初接医书时,掌心也洇湿过同样泛黄的纸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