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auv 您吃了嘛(3 / 6)
沉香屑是奇楠级,据说出油率达到37%,在香道中属于"隔火熏香"的顶级用料,一小勺就能换一台顶配电脑。
炉火烧得旺旺的,映着四人身上看似寻常却处处考究的衣物配饰,不见半分张扬。陈伟看着欧风琳耳坠上的翡翠在火光中泛着淡绿,突然觉得这些藏在细节里的讲究,就像那句"auv您吃了嘛",土气中藏着熨帖人心的暖意——如同用唐代陶瓮装的百年茅台,用汉砖改的茶台,富贵不是炫目的标签,而是刻进生活肌理的文化传承。风穿过垂花门时,卷着烤橘子的甜香和"auv"的尾音飘向胡同深处,远处传来的自行车铃是清末民初的铜制老物件,声音清越悠长,与这四合院的讲究一样,低调却经得住百年时光细品。此时隔壁院的猫悄悄溜了进来,蹲在炉边舔爪子,它脖子上的项圈是用和田玉籽料磨成的平安扣,上面刻着极小的《心经》全文,在火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就像这屋里的每个人,把千年的文化底蕴,都藏在了看似平凡的一茶一饭、一言一笑里。
炉火烧得更旺了,火星子噼啪溅在青石板上,将欧风琳耳坠上的翡翠照得透亮——那抹淡绿里藏着的棉纹,此刻竟像极了炉中跳动的火焰。她用树枝拨弄着灰烬,金箔碎屑在火光中明明灭灭,忽然笑道:"去年在拍卖行见过类似的金箔,说是从明定陵出土的凤冠上剥落的,当时有位收藏家为了买指甲盖大的一片,差点把祖传的汝窑盏押进去。"话音未落,林子墨突然从羽绒服内侧口袋掏出个油纸包,抖落出几粒黑亮的花椒:"瞧!我早料到你要提这个,这是王师傅特意留的'贡椒王',每颗都有鸽眼大,据说清朝时专供御膳房,采的时候得用银镊子,怕人手的热气坏了香气。"
陈伟接过花椒放在掌心,竟闻到一丝若有似无的龙涎香。父亲见状放下茶炊,从布包夹层取出个小瓷瓶:"这是我托人从波斯带的龙涎香粉,拌在花椒里能提味。"瓷瓶上的缠枝纹与茶炊如出一辙,原来竟是套宫里流出来的茶具。母亲这时从厨房端出个白铜暖锅,锅沿刻着《寒江独钓图》,蒸汽氤氲中露出锅底的"宣德年制"款识:"羊蝎子得用这口锅炖,去年在潘家园淘的,老板以为是仿品,我瞧着铜锈里透着宝光,愣是磨了半天才拿下。"
爷爷往热红酒里加了勺蜜,那蜜竟是用长白山椴树花蜜和天山雪水调制的,盛蜜的玉碗是汉代的和田籽玉,碗底刻着极小的"长乐未央"。"尝尝看,"他递给欧风琳一只犀角杯,杯身天然的纹理像极了炉中火焰,"这杯子还是我年轻时在云南茶马古道收的,据说以前是马帮头目的酒器,用它喝热酒,酒香能在舌尖留三个时辰。"
这时胡同里传来吆喝声,陈伟掀开棉门帘望去,只见卖糖葫芦的大爷推着辆老式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串红灯笼,竟都是用琉璃厂收的老琉璃做的。"哟,这不是陈少爷吗?"大爷笑着递过串糖葫芦,糖衣上竟撒着金箔,"今儿特意给您留的,用的是江南贡蔗熬的糖,金箔是从同仁堂买的药用金箔,吃了败火。"
林子墨突然指着炉灰里的火星:"你们看!这火星子落在青石板上都不起黑印,我家以前的老管家说过,只有用千年沉木压的炭才这样。"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块炭,上面竟刻着《兰亭序》全文,"这是我在徽州古窑址找到的,据说是明代文人用来题诗的炭笔,可惜被我不小心压碎了。"
欧风琳突然站起身,从怀里掏出个香囊:"刚才烧福字时,我把去年在雍和宫求的香灰放进去了。"香囊用的是宋锦面料,上面绣着缠枝莲纹,针脚细密得像蚊子腿,"这料子是苏州一位老织工送的,说这辈子就织了三丈,给我做香囊正好。"
炉火烧到最旺时,陈伟突然想起什么,从棉袄内袋掏出个小盒:"差点忘了,这是我在紫阳县找到的老冰糖,据说是民国时一位糖坊老板特制的,放在热红酒里能提香。"冰糖呈琥珀色,里面竟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