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为何摇头(7 / 9)

加入书签

的是国家的安定,把自己的困境与国家的安稳相联系,以“思安国”“念稳舟”表达出他即使在艰难环境下,依然心系国家的安危,希望国家能如在风雨中稳健前行的船只一样,保持稳定。

-颈联:“将士同袍情似海,黎民系念意如流。”体现了太子对身边将士和百姓的情感。“将士同袍情似海”表达了太子与将士们在艰难旅途中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如同大海般深沉宽广。“黎民系念意如流”则展现出太子时刻牵挂着百姓,这份牵挂如潺潺流水般连绵不绝,凸显出太子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感。

-尾联:“但求社稷千秋固,不负苍生岁月酬。”直接抒发了太子的宏大抱负。“但求社稷千秋固”表明太子最大的愿望是国家能够千秋万代稳固昌盛。“不负苍生岁月酬”体现出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对得起百姓,在岁月的长河中,用实际行动回报苍生的期盼,展现出太子心怀天下、以民为本的高尚情怀。

太子的这两首诗,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很快便传入了皇上林雨的耳中。

这日,皇上在御书房内批阅奏章,一位近侍小心翼翼地走上前,轻声说道:“陛下,近日太子殿下所作的两首诗,在朝中传开了,臣听闻后,觉得诗中饱含深意,特来告知陛下。”说着,便将抄写着两首诗的纸张呈了上去。

皇上林雨微微皱眉,放下手中的朱笔,接过纸张,目光缓缓扫过上面的诗句。起初,他的神色平静,可随着逐字逐句地读下去,眼中渐渐浮现出复杂的神情。

读完《邻邦思》,皇上微微点头,轻声自语道:“吾儿此番邻国之行,看来是收获颇丰,对两国局势竟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也有几分对未来局势的考量。

当看到《归途念》时,皇上的眼中闪过一丝动容。“将士同袍情似海,黎民系念意如流。但求社稷千秋固,不负苍生岁月酬。”皇上低声吟诵着这几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转头对近侍说道:“吾儿心怀天下,心系百姓,有如此胸怀,实乃我朝之幸啊。”

随后,皇上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太子的这两首诗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他对国家大事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规划。想到此处,皇上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觉得太子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能担当大任的储君。

“传朕旨意,”皇上突然开口道,“宣太子即刻进宫,朕有要事与他商议。”近侍领命而去,皇上则再次拿起那两首诗,细细品味起来,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满是对太子的期许。

太子林恩灿率领着众人以及浩浩荡荡的大军,一路向着王宫行进。那场面好不壮观,士兵们队列整齐,步伐有力,铠甲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沿途的百姓听闻太子归来,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的呼喊声不绝于耳。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眼中满是对太子的崇敬与爱戴。

太子坐在马车上,不时撩开车帘,微笑着向百姓们挥手示意。苏御、苏言、苏倩、慕容轩以及皇子林牧等人也骑着马,跟在太子的马车旁,同样面带微笑,感受着这热烈的氛围。

进入王宫大门,那朱红的宫门缓缓打开,仿佛在迎接英雄归来。太子率先下马,整理了一下衣装,带着众人稳步踏入王宫。宫中的侍从、宫女们早已在两旁恭敬地候着,见到太子,皆行礼问安。

太子径直朝着父皇所在的大殿走去,每一步都沉稳而坚定。来到大殿前,他深吸一口气,随后拾级而上,踏入殿中。众人也跟随着依次进入,殿内气氛庄重而肃穆。

皇上林雨端坐在龙椅之上,看着走进来的太子,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待太子行完参拜大礼后,皇上微微抬手,说道:“吾儿平身,此次邻国之行,朕已听闻诸多,一路上辛苦了。”

太子林恩灿恭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