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3)《日子熬药,人心成丹:一本册子的万里漂流》(11 / 16)
的方子好的!那年他总流鼻血,按‘刺蓟菜捣汁滴鼻’的法子一试就灵,现在天天跟着药农上山认草药呢!”
饭桌上,掌柜的儿子端来一碗紫苏叶煎蛋,不好意思地挠头:“我添了个新方子,紫苏叶不光能散寒,和鸡蛋炒着吃,还能预防风寒——您看能不能记进册子里?”
林恩灿看着少年期待的眼神,忽然把笔递给他:“你自己写吧,这册子早该由你们接着写了。”
少年愣了愣,接过笔,在空白页上一笔一划地写:“紫苏叶煎蛋,香!能防感冒——后山采药人小石头记”。写完把笔还给林恩灿,脸颊红得像山里的山楂。
夜里,孟明远趴在窗边看月亮,忽然道:“先生,咱们是不是快成‘前人’了?”
林恩灿望着桌上的册子,里面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物件:岭南的荔枝核、塞北的艾绒、蜀地的菖蒲根,还有刚加上的、小石头画的紫苏叶。他忽然笑了:“前人不好吗?能看着后来人把方子越记越厚,把日子越过越暖,这比什么都强。”
灵狐从枕头底下钻出来,嘴里叼着根晒干的薄荷,放在册子上。薄荷的清香漫开来,像在为这新添的故事添了缕清凉。
第二天离开时,小石头追着马车跑了老远,手里举着捆刚采的薄荷:“先生!这个能醒神,赶路时泡水喝!我已经记进册子里了,说‘薄荷泡水,解乏’!”
林恩灿回头望,只见少年的身影渐渐变小,却像颗刚发芽的种子,扎在这片土地里,要长出新的暖意。马车驶上大道,前方的路还很长,风吹起车帘,露出册子里新的空白页——那是留给下一个赶路人、下一个采药人、下一个想把日子过暖的人,等着他们写下属于自己的、带着烟火气的方子。
而林恩灿和孟明远,就这么继续走着,带着这本越来越厚的册子,像带着一整个流动的春天。哪里有炊烟升起,哪里就有他们的脚印;哪里有草木生长,哪里就有新的故事被记下来。
毕竟,这山川湖海永远有新的馈赠,这人间烟火永远有暖的滋味,值得一辈辈人,接着写,接着传,接着把日子过成能治病、能暖心、能让人笑出声的方子。
马车碾过青石板路,吱呀声里晃进一片竹林。竹影婆娑间,隐约见着林间搭着座竹楼,楼前晒着一排排草药,绿的、黄的、褐的,像挂了串彩色的帘子。
“这是药农住的地方吧?”孟明远扒着车帘,看见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正翻晒草药,手里拿着的木耙上,竟也刻着行小字:“艾叶晒干存三年,驱寒效果翻番”——正是他们在楚地记下的法子。
汉子见了马车,直起腰笑:“是带《百姓方》的先生吧?我家婆娘前两天还念叨呢,说按你们记的‘竹沥水治咳嗽’,娃的咳喘真好了!快上来喝杯茶!”
竹楼里弥漫着草药香,桌上摆着碗清亮的竹沥水,旁边放着本磨破了角的抄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草药的采收时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知母连根挖,药效全留下”……字迹和汉子的一样粗犷,却透着股子实在。
“这都是俺爹传下来的,”汉子挠挠头,“以前总怕忘了,现在见你们把方子四处传,俺也敢把这些土法子写下来了。你看这个——”他翻到一页,画着株歪歪扭扭的蒲公英,“这草不光能治疮,煮水洗头还能去头屑,俺家丫头试过,灵得很!”
孟明远赶紧掏出笔,让汉子自己写上去。汉子握着笔的手直抖,写出来的字却格外用力,像在地里扎根的草。
离开竹林时,汉子塞给他们一包晒干的蒲公英:“带路上用,洗头、泡水都成。对了,前面镇子有个老篾匠,他能用竹篾编药篓,说编的时候加几截艾草,装草药不容易潮——这也能记进你们的册子里不?”
“当然能!”林恩灿笑着点头,看着汉子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这册子早不是纸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