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不愿撤走的范长生(3 / 4)
的。
只是堂堂西陵都督,居然要靠自己行商来维持国家防线,未免令人心生唏嘘。
陆抗最终从手下的人里面挑选了陶丹出来,一来陶丹出身低微,不容易引起他人注意。
二来在武昌之变中,他对其长子陶操有救命之恩,故而陶丹对他还算忠心。
而和蜀汉做生意这件事当然是越不引人注意越好。
为了保密,也为了让儿子不为难,这件事他并没有告知陆晏。
只是让陶丹带着一应货物,伙同其余吴商一起前往天水。
陆抗压根就没打算把生意做到西域,他只打算把东西运到天水去赚差价。
而陶丹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化身行商,踏上了前往天水的道路。
同行者还有今年刚满十二周岁的次子陶侃。
只是让陶丹没想到的是,才刚刚进入汉中,便被眼前的一切给惊呆了。
当年刘谌为了消化突然涌进来的大量新铸直百钱。
动了大汉的第一次大基建。
虽然后来因为别的原因烂尾了,但已经在计划的工程,比如汉中和益州的道路修建并没有停止。
因为这和后续的北伐息息相关,别的不说,一条平整的路光是在粮食运输度上都要比普通的路快上不少。
战场上,后勤补给就是战斗力,这种投入在刘谌看来完全是值得的。
而后来生的事情也印证了刘谌的做法。
随着大汉打下陇西三郡,补给线被无限拉长,原本储存在汉中各地的粮草很快就被搬运的差不多了。
正是靠着这些新修的道路,才维持了大汉的正常运转。
期间,樊建也不停的征徭役对这些道路进行维护,使得车马可以畅通无阻的通行。
吴国同样也有官道,也有专人维护,但是那种维护和眼前的这些官道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而且这样的道路还不止是一条,已经在汉中形成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网络。
陶丹甚至都能想到一旦大汉动对吴战争,这些道路就会以最快的度把兵源和粮食运送到前线。
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场景,怪不得蜀汉皇帝敢走祁山道绕道北伐!
陶丹的队伍并没有走汉水乘船前往天水,而是绕道沓中。
原因是汉水不比长江,并无商船通行,蜀汉水师只替朝廷运粮,不许他人借用。
而少年陶侃,也不完全是在瞎看。
和父亲的侧重点不一样,陶侃的重点放在那些沿途耕作的百姓身上。
蜀汉的百姓和吴国的百姓有大不同。
如果非要让陶侃说些什么的话,那就是蜀汉的百姓好像更加的像个人。
而吴国的百姓更多的像是挣扎求活的牲口。
虽然陶家出身寒门,但寒门依然是普通黔无法企及的高度。
平时也不会和底层的百姓打交道。
所以在进入汉中之前,陶侃是没有这种感受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和汉中的百姓相比之后,这种区别立马就显现出来了。
他第一次在这些路边的百姓身上感受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虽然同样是辛苦劳作,但他们的脸上却带着笑。
而在过了祁山道,进入天水后,这种感觉就又不一样了。
天水的这些百姓的动作给陶侃的感觉很紧张。
陶丹笑着说道:
“洛阳那边传来消息,司马炎于年前停止了对长安的进攻。”
“司马攸当然要抓住这个机会赶紧进攻蜀军,以期能够夺回陇西三郡。”
“否则等司马炎灭了刘渊,司马攸可就两面受敌了。”
对于这个小儿子,陶丹很是喜爱,自幼敏而好学,这次也是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