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对历史的认知(1 / 3)

加入书签

对于近代史,李旭东看过很多史料,也算有些研究,总体来说就是自乾隆之后,国力逐渐衰弱,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持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实行愚民政策,闭关锁国,把人民锁在了土地上,不让国外的工业文明进来。但要把所有责任归结于清王朝,那也有失偏颇了些。

自商鞅变法开始,整个民族进步就开始有些停滞不前了。吕不韦这种大商人为什么后世越来越少,不就是强化农耕文明,抵制商业文明的结果么?

秦王朝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他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皇帝制等,对整个中原大地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

陈胜吴广起义,那是因为他们大字都不识一个,秦王朝的法律并不苛刻,也没有不问青红皂白就“失期者斩”的刑法,秦二世在位也没调动太多部下对付起义军,至少长城兵和南越兵都在边关。

可惜的是到了汉朝,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被汉武帝所采纳,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学术与政治的分离状态,使儒学由私学转化为官学,学术与政治融为一体。

之后的历史没太多可圈可点之处,无非是王莽篡汉,这个极有可能和李旭东一样穿越而来的王莽同志被位面之子光武帝刘秀打落尘埃,他辛辛苦苦的变法也为刘秀做了嫁衣。

历史直到隋朝才有所起色,不管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其实都很优秀,对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攻打土谷浑、征征林邑、征契丹大宴突厥、征流求、三征高句丽,对内利用自然河道,疏浚前代留下的运河,实行科举制度,实现了真正的万邦来朝。

那个后世被称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了,弑兄杀弟,逼着自己的老子退位,留下被人诟病的“玄武门之变”,以致唐王朝的政权更迭都是依靠武力。

宋朝,国力其实不弱,经济和文化也很发达,几乎达到了鼎盛时期,只是首任天子是底下的武将推上的宝座,抑武重文也就不可避免,农耕文明抵不过异族的野蛮入侵,最后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国祚319年的宋朝至此灭亡。

到了明朝,清代的史书总是记载着明朝的种种不堪,可实际上呢?“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除了那个“叫门天子”朱祁镇不是个东西之外,都还算不错,至少骨气可嘉。就连那个上吊天子朱由检在李旭东心里都算个人物,真正败坏了朝纲的就是那些以江南士大夫为主可恶的东林党人。

作为一个典型的华夏民族主义者,李旭东不喜欢元朝,也不喜欢清朝,国内两次资本主义萌芽都断送在这两个王朝手里。什么“康乾盛世”,怎么没见他们把明朝的火器发扬光大?明明自己都学过微积分了,为什么不把基础数学发扬光大?以致偌大的华夏被八国联军侵略,割地赔款,生灵涂炭?

一份“尼布楚条约”开始,苏俄就开始侵占我国的地盘,到了现在,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不再姓中。西方列强也不是好东西,巧取豪夺了无数金银,港澳至今还悬浮于海外,以前的作用是作为对外界联系的桥梁,现在虽说加入了联合国,但这桥梁的作用似乎仍不可替代。

民国时期的政治还算开明,只是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一场“淞沪会战”让分裂的军阀渐渐统一,八十万大军打不过二十万带着飞机大炮加坦克的小鬼子,说起来还就是重工业落后,非战之罪也。

一代伟人的高瞻远瞩,《论持久战》是站在全球高度写出来的文章,非大气魄者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他的语录李旭东不止十次百次的翻阅,其思想核心要是放在工业高度发达的鼎盛时期,解放全人类还真不是什么空话。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