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建设(2 / 3)
雨水的暗渠,基本都是直径半米以上的大管道,宽敞到人都能站立,沿海暗渠排泄口,直径更到两米,今天每当青岛排水,它都忙得热闹。
“下水道又看不见,咱们花大价钱,值得吗?”不少同志觉得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哪怕是修个港口,也比修下水道要强。
“不对,下水道不修好,就会造成常年污水横流,且瘟疫传染病横行,走在街上臭气熏天,根本没法住人。咱们现在开发的只是一个镇,可随着城市的扩容,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才跟进。”
“而且将来的电缆和各种管道,也将通过下水道往外连接。那些招来的知青应该也学的差不多了,下个月一号就开始动工建设吧,让他们严格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施工,尽可能的不出现事故。”
李旭东可不希望将来好好地一条路,自来水公司挖完,煤气公司挖,煤气公司挖完,又有其他部门过来挖。这样一劳永逸的工作方式,才最节省时间和成本。
有些工作不好做通,毕竟李旭东的思想太超前了,一个县能用得上地铁,这在领导眼中,似乎就是个笑话。
“可是中央拨下来的钱不够啊,是不是再向上面申请一些?”负责财务的常务副主任李时文说道。
“不够就直接找香江的老庄贷款,用三年内的赋税作抵押。这帮家伙回来也不来找我,这是怕我把他们的产业拉到内地来啊。”李家虽然有钱有银行,但与钱沾边的事情,李家要尽可能的避嫌。
国庆典礼,上面请了不少香江的大佬们。在参加完典礼之后,这个代表团又是飞机又是船、火车、汽车的,一路上到了长安、蓉城、渝市、汉江、花城等地,花了二十多天参观。
可上面也不想想,尽管释放了善意,这在内地开办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那么好当的么?只有让小鱼小虾米先来试试水,他们占到了便宜,那帮大佬才敢动。
十一月一日,超过万名建设者齐赴工地,开始了宝安县的建设。热火朝天的现场,不少香江的技术人员操着非常不熟练的普通话,拿着对讲机指挥着手下的工人同志干活,李旭东也戴着安全帽混迹在人群里,连着干了半个月。
“领导,您看,咱们招商局都这么低三下四了,那些香江的资本家根本不听招呼,怎么请都请不动他们啊。咱们还得向上汇报成果呢,没有优秀的业绩,这可怎么办呐?”招商局的欧阳副董事长是位老干部,主持招商局全面工作。
“梧桐树还没栽种好,哪里引得来金凤凰哟。等咱们把三通一平做好了,这梧桐树的芳香自然能引来港资和国外的热钱。下一步咱们把政务大厅弄出来,把效率拉上去,大事小事都在政务大厅里解决,甭管是金凤凰、红凤凰还是粉凤凰,咱来个一把抓。”
李旭东倒是一点都不急,自己家里几个老娘们的意见都没统一,何况是那几个人老成精的资本家。
这也是现在的形势还没完全明朗,《人民日报》的头版成了分水岭,一边是回忆,一边是变革。你说,当时的编辑,是怎么决定把语录收起来的?权力和信仰之间的博弈,是顺应大潮,还是逆势坚守?没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七十年代末,整个华夏社会已经翻天覆地。十年的混乱刚结束,新领导人走上前台,大家一半是迷茫,一半是兴奋。
队伍里有人怀念往日的红色标语和口号,觉得一句“为人民服务”才让人心里踏实;有人盯着经济数据和国际新闻,希望抓住新世界的窗口,让自己和孩子们过得更好。
有些干部、学者心里还撒着小九九,觉得太快改变可能会丢失精神支柱,有点像“拆老房子,一砖一瓦都不舍得”。另一批人则鼓掌叫好,认为这是新时代的信号,不改就是守旧。
在一个刚刚走出那么多乱事的国家,大家会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