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秦淮河刺杀(2 / 2)
璋闻秦淮河畔有人谋刺皇太孙朱雄英,龙颜大怒,雷霆之怒震慑朝堂内外。
当即敕令锦衣卫,务必彻查此事,细细审问刺客,言明若有结果,将相关人等,无论亲疏贵贱,皆诛九族,以正国法,以儆效尤。
锦衣卫领命,不敢懈怠,将一干刺客押入诏狱,施尽各种严刑拷打之术。
然而,这些杀手皆是吕家精心豢养的死士,对吕氏忠心耿耿,铁了心守口如瓶。
那诏狱之中,刑具森然,血腥弥漫。
锦衣卫手段狠辣,可无论怎样折磨,死士们咬紧牙关,即便皮开肉绽、奄奄一息,也无一人吐露半个字。
他们深知吕氏之恩,视死如归,只愿以死保吕氏周全。
时日迁延,锦衣卫虽用尽浑身解数,却一无所获。
面对这群死硬之徒,审讯陷入僵局。
消息传至朱元璋耳中,他越恼怒,却也无奈。
这些死士一心赴死,毫无惧色,令这刺杀背后主谋的线索就此中断。
而吕氏在宫中,听闻死士们至死未招,心中稍安,却也深知此事已触怒朱元璋,一场风暴或正悄然袭来,她表面镇定,内心实则忐忑不安。
因朱允炆邀朱雄英外出,致秦淮河畔刺皇太孙之事,朱元璋怒不可遏。
朱允炆身为邀约之人,难辞其咎,遂遭责罚。
圣上降旨,朱允炆禁足宫中一年,且尽去其皇孙一应待遇。
吕氏教子无方,亦受牵连,同遭禁足,往日尊荣皆失。
母子二人于宫室之内,悔恨交加,却只能暗自嗟叹,徒对这森严宫规与圣上之怒,无可奈何。
当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浙东集团诸官员,念及朱允炆与吕氏所受之罚过重,遂商议婉言求情。
为者徐尚书,整冠束带,出列躬身,神色恭谨道:“陛下,臣有本奏。
今朱允炆与吕氏遭罚,臣等以为,或有可商榷之处。
朱允炆虽邀皇太孙外出,致秦淮河畔之变,然其本心或非为恶,不过年少无知,行事欠妥。
且事之后,其已知悔悟,日夜自责。”
言罢,礼部侍郎亦趋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吕氏虽有所失,然向来于宫中恪守本分。
此次牵连受罚,实乃痛心疾。
如今朱允炆禁足,又去其皇孙待遇,吕氏同禁,恐于皇家颜面、宫中安稳,亦有影响。
望陛下宽宏大量,念及皇家血脉亲情,从轻落。”
浙东集团其余官员,纷纷附和,恳请陛下开恩。
众人言辞恳切,神情忧虑,皆盼朱元璋能网开一面。
朱元璋听闻,面色沉凝,目光扫视群臣,良久方道:“朕之责罚,非为意气用事。
朱雄英乃皇太孙,关乎国本,此次遇刺,何等凶险!
朱允炆之邀,致此祸端,若不重惩,何以服众?何以安天下人心?”
徐尚书等闻言,再次叩,道:“陛下圣明,然皇家亦重情义。
朱允炆尚年轻,可教而改之。
若能从轻处置,使其感恩戴德,日后必当竭诚效力,以报陛下隆恩。”
朱元璋沉思片刻,终未即刻应允,只道:“此事容朕再思。
众卿且退下,各司其职。”
浙东集团官员见此,虽未达目的,却也盼陛下能念其所言,改弦更张,从轻落朱允炆与吕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