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先富带后富(1 / 2)
秦王与晋王已尽控居延海之地,二王于斯驻军,不时挥师向北,攻伐鞑靼。
今时,大明军队装备远鞑靼,又得辽东马场襄助,秦王与晋王麾下骑兵愈加强劲。
辽东凭借巨大产能输出,获丰厚之财,此财又转而助力辽东展。
水电与蒸汽机皆于研求之中,辽东钢铁产量亦岁年递增。
辽东诸多工坊之设备,每经时日,便行更迭,以尽其产能。
因辽东产能过盛,于大明诸地渐拓销路,致使多地本土产业受其冲击。
且辽东岁岁推行移民之策,引得各地百姓竞相来投。
纵名额有限,然每逢招募,众人皆争破头皮。
今时,大明诸地皆传,唯有赴辽东,方知何为真切生活。
除此,辽东外贸之路,除涉南洋之地,亦向更为辽远之处拓展。
万民商会于琼州岛购得大片田地,以植杂交水稻。
常孤雏为云南沐英献策,使云南与辽东结地区之盟,由辽东帮扶云南。
沐英上书:
“臣沐英,诚惶诚恐,稽顿,上奏吾皇陛下:
前者,常孤雏献一策,关乎云南与辽东合作帮扶之事,臣深思之,觉大有裨益,故具折以闻。
云南地处边陲,虽山川壮丽,然地瘠民贫,交通蔽塞,诸多产业未兴。
反观辽东,近年蓬勃展,产能丰盈,工坊设备常新,移民汇聚,商贸繁茂,外贸亦拓至远方。
常孤雏所提之策,乃使云南与辽东结地区之盟,辽东凭借其优势,帮扶云南。
辽东可援云南以先进之技,如工坊器械之法、农耕新术等,助云南兴产业、富民生。
且辽东产能过剩,云南可为其疏销之路;而云南之特产,亦可经辽东远销他方,互通有无,共兴商贸。
此合作若成,云南得辽东之助,可补自身之短,加展,固我大明边陲。
百姓衣食足而知荣辱,边陲安则国家兴。
于辽东而言,亦能拓展市场,互利共赢。
臣深知此事重大,非臣能擅断,特具本上奏,伏望陛下圣裁。
陛下以天纵之圣,定能洞察利弊,若蒙恩准,臣必殚精竭虑,与辽东协同,使此策落地,不负陛下厚望。
臣沐英,昧死再拜以闻。”
朱元璋阅罢沐英奏章,觉此策可行。
然其心亦明,若准此事,难免有人弹劾,言两地或有勾连之险,于大明安稳无利。
朱元璋将沐英奏章示与朱标。
朱标阅毕,亦觉此策可行。
虽沐英以改土归流之策平云南,然滇地终是贫瘠,民生困苦,若此,生乱恐为必然。
朱元璋道:“标儿,吾觉此策甚善。
此乃孤雏所提,欲使辽东专项扶持云南。
现今辽东经济兴盛,民生居大明之冠。
若辽东助滇,云南定能于一时之间兴。
百姓生活优渥,地方亦愈安稳。
然当下难题在于,若将此事于朝堂议之,众人势必出言反对。
毕竟,如今辽东已遭众人瞩目。
倘若此番辽东帮扶云南有成,辽东威望恐日益高涨。”
朱标言:“父皇,辽东、云南皆为大明疆土,其民皆为我大明子民。
此策于民有益,便当行之。”
朱元璋道:“不知孤雏这小子怎生想的,此计着实精妙,以富庶之地助贫困之所。
但如此,你当真不惧常孤雏威望日盛?”
朱标道:“父皇,常兄想必已虑及此。
其既向沐英兄提及此事,料已有所备。
此事宜以朝廷之名,使辽东帮扶云南。
如此,民心与威望皆集于朝廷,常兄不过稍得荣光。
虽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