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为国为己(1 / 2)
朱元璋自辽东微服暗访归来,心意已决,欲于天下各处重筑官道,皆以水泥路代之。
常言“欲致富,先修路”
!
唯道路畅达,方得物资转运稳而。
此于经济复苏、物资征调,裨益甚大。
次日早朝,朱元璋端坐龙椅,环视群臣后,缓缓开口道:“朕自辽东微服而归,一路所见,深感我朝官道状况堪忧。
今朕意已决,欲行全国大基建之策,重修各处官道,皆换作水泥路。
如此,于民生、经济、军事,皆有大利。
众卿意下如何?”
言毕,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有大臣出列,拱手称道:“陛下圣明,此乃利国利民之良策。
道路通畅,商贸往来可兴,物资转运便捷,实乃恢复经济、巩固国本之举。”
然亦有大臣面露忧色,进谏道:“陛下,此工程浩大,需耗费巨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眼下我朝初定,民生未复,恐百姓难以承受如此重负。”
朱元璋微微颔:“朕深知此举不易,然欲求长远展,此乃必经之路。
朕意,可先于富庶之地试行,而后逐步推广。
且可合理征调民力,以工代赈,如此既能解百姓生计之困,又能成此大业,卿等以为如何?”
杨宪赶忙出列,躬身一揖,朗声道:“陛下,臣以为大基建之策可行!
可参照此前应天至苏州府水泥官道之修筑。
此路一成,往来商贾络绎不绝,物资损耗较往昔大幅降低,两地经济增长显着。
可见,修筑水泥路官道,实乃利国利民之要举,此大基建计划万不可废,当坚定推行下去!”
户部尚书闻言,面露难色,赶忙出班跪倒,奏道:“陛下,杨大人所言虽好,然国库之财,着实有限。
修筑全国官道,所需资费浩繁,以目下国库情形,恐实难支撑此等巨大开支啊。”
朱元璋闻之,眉头微皱,目光炯炯看向户部尚书,问道:“怎会不够?近些年来,我大明国库税收已一千五百万两。
虽说修筑水泥官道耗费颇巨,却也不至匮乏至此,究竟是何缘由?”
户部尚书赶忙伏地,战战兢兢回禀:“陛下容禀,近年军费开支庞大,边疆布防、军器购置等皆需巨额银钱。
且民生诸事亦不可懈怠,赈济灾荒、兴修水利,处处都要银钱。
如此种种,已耗去国库大部钱财,是以修筑官道,实难再支应充足资费。”
朱元璋神色一凛,看向户部尚书,说道:“如今我大明战事并不繁多,不过鞑靼那边稍有动静,缘何军费还如此吃紧?”
户部尚书赶忙叩头,回禀道:“陛下,虽当下战事寥寥,然各地建设所需银两着实不少。
单说修筑官道一事,便耗费巨大。
陛下难道忘了自辽东带回的火器制造之法?
此物研打造,靡费甚巨。
且各地兴修水利,关乎民生,亦需大量银钱投入。
再有赈济灾荒诸事,亦需留存足额银钱以应不时之需啊。”
杨宪听后,拱手向前,道:“陛下,户部所虑虽有其理,但修筑水泥官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步铺修。
如此缓行之法,怎会出现银钱不足之困?”
此时,浙东集团一官员赶忙出列,躬身说道:“陛下,杨大人所言虽看似有理,然实际推行恐困难重重。
各地情形差异颇大,官道修筑规划难以周全,贸然推行,只怕适得其反。
且如今各地虽逐步恢复,但民间元气未复,若因修筑官道频繁征调民力,恐生民怨,于我大明安稳不利啊。”
言罢,身后几位浙东集团官员纷纷点头附和。
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