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都有嘴就你有理(1 / 2)

加入书签

江南派系的官员见状,纷纷出列附和翰林院之说。

有位来自苏州的给事中上前奏道:“陛下,翰林院诸位大人所言极是!

《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农耕为本,商贾为末,此乃圣人定下的规矩。

那万民商会四处扩张,看似平价,实则是以低价搅乱市场,待挤垮本地商户,便要哄抬物价,此等行径,正是‘罔利’之徒所为,与圣人‘见利思义’的教诲背道而驰。

江南一带,多少百年老店被其冲击得濒临倒闭,百姓看似得些小利,实则日后必受其盘剥。

《孟子》曰‘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此商会攫取财富之心昭然若揭,实是扰乱民生的祸根!

还望陛下依圣人之教,严惩此商会,以正纲纪,复安地方。”

其余江南官员亦纷纷颔,齐请陛下治罪万民商会。

浙东集团的官员闻听,也出列奏道:“陛下,那万民商会如此张扬,物件又卖得便宜,百姓见从商有利可图,怕是都要丢下锄头去学做买卖了!

我大明以农为本,百姓耕织,方能有粮有帛,支撑国祚。

若都去从商,田地必致荒芜,仓廪便会空虚。

一旦遇着灾年,无粮可食,天下岂非要大乱?《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邦本的根基,全在农耕之上。

如今万民商会引得百姓舍本逐末,长此以往,国本必被动摇,这可不是小事!

此等祸乱之源,断不可留,必须严加惩处,以儆效尤,让百姓知晓还是耕种为正道,方能稳固社稷。”

言罢,浙东官员纷纷附和,皆称此事关乎国本,非严惩不可。

朱元璋目光扫过阶下,看向刘伯温与李善长,沉声道:“你二人对此事有何看法?”

李善长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此事关乎国计民生,牵连甚广。

商贾之事,历来利弊交织,需审慎处之。

既有人言其害,亦有人称其益,还需陛下圣明裁决。”

一番话不偏不倚,仍是打太极的路数。

刘伯温则直言道:“陛下,臣以为事需具体看待。

商人逐利,确有奸猾之徒为祸一方;但也有诚信经营、流通有无者,于民生有益。

如今这万民商会,所售之物平价便民,解了不少百姓急需,此是其利。

且其每年所缴商税,数目着实不小,填补国库,亦是助益国朝。

相较寻常商贾,它带来的实惠与税利,断不可忽略。

还望陛下观其实际行事,再做定夺。”

朱元璋目光转向户部一位辽东出身的官员,问道:“你是辽东人,对那万民商会想必多有耳闻,且说说你的看法。”

那官员躬身应道:“陛下,臣在辽东时,曾习算学、农学,也略通经济之道。

依臣浅见,万民商会的好处,不止于售物便民。

它在各地设铺,实则是打通了南北货流,一地有余之物,可输往短缺之处,如此循环,各地经济自会活络起来。

百姓见物件丰足、价钱公道,手头有了余钱,便愿多买些家用,这般消费一多,商税自然随之增长,国库也能充盈。

再者,商会要运货、要雇人,还能带动车马行、脚夫等营生,让更多人有活计可做。

这就如同一股活水,流到哪里,哪里便多些生气,于国于民,都是长远的益处。”

一番话条理分明,句句落在实处。

国子监一位大儒听罢,气得须髯倒竖,出列指着那辽东官员斥道:“你这后生,真是被辽东那所谓的‘新学’迷了心窍!

我华夏圣学,以孔孟之道为根基,以六经为圭臬,方能教化万民,安邦定国。

你却整日摆弄些算学、工学,美其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